鈦媒體注:「第三屆鈦媒體原創節暨鈦媒體三周年慶典」現場誕生了「2015年度十大作者」,也有很多嘉賓在現場分享了很多精彩內容,凱叔講故事創始人王凱做了題為「 故事+」的主題演講。
做了十幾年配音演員、演播了幾十部小說、做了8年講故事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如今已經成為「凱叔講故事」親子互動平台創始人的王凱,在投身創業大潮之後,正以強勢的態勢在親子教育領域攻城略地:故事音頻累計播放2.5億次、用戶超過了400萬、微信公共賬號PV超過4000萬每月……王凱表示其動因之一就是想為孩子的未來真誠的做一些努力。
而王凱的做法是將內容做到極致,再下沉到產業。在這個過程中他對新媒體也有了自己的思考,「越來越多的非媒體干媒體的事,越來越多的媒體干非媒體的事,越來越分不清誰到底是媒體誰是非媒體」,而他認為,「作為從媒體入手進行創業的人,我們應該在媒體的這個入口撕開一個什麼樣的口子,其實是我們要開始思考的。」
此外,他還發現,在親子產業裡面有一個魔咒,用戶和消費者是兩種,產品是做給孩子的,但是掏錢的是父母。「甚至打造產品的過程中,我把內容當做產品,在內容使用的過程當中衍生出其他的產品,是不是可以照顧這兩層用戶,甚至擊穿這兩層用戶。」
他還通過自己的經驗得出了一個結論:內容收費和做內容的初衷是相違背的。當你說是媒體這兩個字的時候,其實在商業模式上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局限。他認為,「你定了一個價格,哪怕是一個很低的價格,其實影響你內容的傳播,而內容是對於我們內容創意者是什麼,內容是探知用戶痛點的最好的方式。」
在內容之後,如何捕捉用戶的需求成為了王凱不斷的摸索的過程。而最終他發現,內容生產其實會變成他創業的過程當中越來越小的那個部分。「當一個百億市值的公司從新媒體當中殺出來,那麼它還是新媒體嗎?」凱叔說道。
以下是王凱在鈦媒體原創節上的演講原文,略有刪減:
從哪兒講起呢?剛才說到,讓我講趨勢,其實我是一個悶頭幹活的人,很少抬頭看天。聽了前面講趨勢,我覺得大家說得都對,尤其是道哥對媒體的展望,以及阿布說媒體如何突破他未來的這個局限,獲得更大的收益,我覺得都對,下面我把自己當做一個麻雀解剖給大家看,來證明他們說的都對。
前兩天我聽張影說了一句話,說優質新媒體當中會殺出百億市值的公司,我完全同意。但是百億市值的公司他如果是從新媒體當中殺出來,他還是新媒體嗎?新媒體市值百億,其實他一定是突破了媒體的局限,或者媒體的瓶頸。局限是什麼,剛才阿布說得特別好,當你說是媒體這兩個字的時候,其實在商業模式上就已經有了一定的局限。媒體用什麼樣的收益,憑廣告,但是廣告的天花板是所有人都看到的,剛才道哥說了一個我認同的觀點,大量的流量都在大的平台,BAT等等,其他的媒體產生的這個流量,你要去賣錢的話,其實是很低的。
那麼媒體怎麼去突破自己的瓶頸呢?其實媒體和生產產品的企業已經沒有太多的區別了,越來越多的非媒體干媒體的事,越來越多的媒體干非媒體的事,越來越分不清誰到底是媒體誰是非媒體,作為從媒體入手進行創業的人,我們應該在媒體的這個入口撕開一個什麼樣的口子,其實是我們要開始思考的。
剛才主持人介紹我說自媒體凱叔講故事的創始人,其實我大概一年多以前,我就在說凱叔已經不是自媒體,最早給女兒講故事和大家分享,慢慢慢慢體量越來越大,到現在在微信上有400多萬的用戶,每個月的MPV是在4000萬以上,然後這裡面光是音頻的播放每天是在100萬以上,這顯然不是一個人可以做的工作。我在一開始創業的時候,去年4月21日搬進一個望京的兩居室,那個時候是算上我三個小夥伴,到現在為止已經是60多個夥伴,還在不斷增加,估計2016年一定會突破100個人。
自媒體的「自」怎麼理解,自,自己,肯定不是自己;自由,你天天為這400多個孩子服務,你說的每一句話其實都不是自由的話,還是不是媒體,我似乎從來沒賣過一分錢的廣告。但是在為孩子們做服務,為家長做服務的過程當中,其實是有很多的方式去發現他們的規律。創業的東西我不多講,我覺得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有了自己的創業的方法論,於是所有的產品其實都可以去設計他的AP。
去年我講了一個故事,一開始我認為我自己是一個好的產品,但是給孩子們講故事,我認為曾經最年輕的小說演播藝術家,幹了十幾年的配音演員,給孩子講故事應該是這樣的東西。但是好的產品引來用戶的投訴,用戶投訴說什麼,你講故事能不能不這麼生動,孩子聽了一遍一遍又一遍,耽誤孩子睡覺你負得起責任嗎,最後有了睡前詩,但凡公眾帳號所有給孩子們講故事,我那天看了一言全都加上了睡前詩,基本上跟我一樣,每首詩我要讀七遍到十五遍,每遍聲音逐漸減小,一周我不換詩,故事每天換,最後一周浸泡裡面,不知不覺就背下來了。
其實在親子領域,接觸互聯網是很早的,寶寶書是十幾年的歷史,但是這個產業里為什麼沒有出現過大的,除了2015年母嬰電商突然火爆起來,即使是這種也沒有一個具體的大品牌出現。其實在親子產業裡面有一個魔咒,你的用戶和消費者是兩種,你的產品是做給孩子的,但是掏錢的是父母。家裡有孩子的同學知道,其實孩子和你對於一件事情或者是一次消費的理解和需求經常是蠻擰的,完全不一樣,80%其實都是這樣。甚至我打造產品的過程中,我把內容當做產品,在內容使用的過程當中衍生出其他的產品,是不是可以照顧這兩層用戶,甚至擊穿這兩層用戶,這是我這一年多以來不斷在思考的問題。
所以我那時候在想,其實一樣的內容,如果你把它放在一個用戶使用它最多的場景上,然後在這個場景上進行研究,去摸索用戶的痛點,這個可能是生產內容以及在內容上衍生產品。我們覺得已經有一個好的產品了,但是這個好的產品如果放到一個特定的使用場景裡面,你覺得你的產品就是垃圾,怎麼優化這個產品。
比如說一個付費產品的誕生,一個付費內容的誕生,一開始我在做凱叔講故事的時候,我一直覺得我的好的產品好的故事能不能賣錢,我們試一試,於是在進行MVP測試的時候,MVP是最小可行化產品,孩子們和家長都希望我講西遊記的故事,於是我用了很大的精力,真的為孩子們完完整整改變全本的西遊記,讓孩子們聽得懂,我說這個要收費你們願不願意,投票說80%的人都願意。一個鐵盒,一個玩偶,玩偶屁股上能摳出U盤裡,配上兩本字書,26集,大概能聽個七個小時左右,這個東西賣多少錢呢?249,賣了三萬本大概。我估計這應該算是史上最貴的收費產品。我從美國回來,在我微信群里進行一次默拍,最高拍到了兩千多,第十名好像688,我印象非常深,這個不重要,重要我知道100塊錢以上有多少,100—150有多少,我算一下我的用戶,再算一下一乘我知道,我定哪個價位我收益是最高的,利潤是最高的,對不對?
那時候看來是對的,但是現在看來我不認為他準確。後來在我們的用戶群裡面,我們看到的數據聽上二十遍以上的都不算多,孩子拿起來翻來覆去聽,像我女兒到現在還聽,他肯定是一百多遍我知道。這樣一個好的產品,你給他定了這麼高的一個價格,讓你最好的產品和你的用戶之間豎起了一堵高牆,你最好的產品本身應該是你最大的廣告,我為什麼給他定一個價,想到這一點,我用了很長時間變相去降價,一直到現在我把他徹底免費了。
所以內容收費和做內容的初衷是相違背的,我們做內容的目的是什麼,是讓更多的人看到,更多的人聽到,更多的人欣賞到,但是你定了一個價格,哪怕是一個很低的價格,其實影響你內容的傳播,而內容是對於我們內容創意者是什麼,內容是探知用戶痛點的最好的方式。
他們在體驗你的內容,包括像何娟鈦媒體,已經不在內容本身上賺廣告的深入,我們的思考和眼光可以放得更遠,我們看看我們用戶觀看作品的人他到底需要什麼,我把這個東西免費了,在這個事情上,還能不能掙錢?當然還可以。現在就做凱叔西遊記的隨手聽,27號發佈會上我們發佈,他肚子里,這個隨手聽最怪,孩子手掌這麼大小,這裡面依然只有20多集西遊記,而且我告訴你,20多集西遊記全免費,你在我微信公眾帳號上都可以免費聽到,然後這個故事機裡面的聲音是拿不出去的,你也不可能把外面的聲音灌進來,也就是說他是這個故事專署故事機,二十天不到,把第一批貨賣完了。
你想想他為什麼要買?裡面內容你都可以免費聽,他為什麼要買,這就是用戶使用的場景,你會發現他的痛點。很多家長在跟我說,說凱叔,我天天給孩子到晚上孩子就把我手機拿走聽故事,我手機來微信、來電話怎麼辦,中間我還得跟孩子搶手機,有的是專門為了孩子講故事買了一個Pad,這樣的情況也會經常出現,孩子確實需要專署設備的。市面上看到的故事機是很多的,幾百塊錢都有,有沒有用?我認為是沒有什麼用,一個故事機裡面可以聽故事,你可以聽一萬個故事,可以聽一千個故事,甚至我可以給你一個盜版鏈接下載凱叔講故事。這樣的東西,首先我們說孩子,他到底能聽多少個故事是有限的,你給孩子這麼多選擇他會有很強的選擇障礙,他裡面很多其他的功能我都進行調查,80%的功能都是沒用的,那就給他一個簡單的產品。
我想跟大家說一個特別好玩的事,就是我們視頻節目的MVP的實驗,一開始我在想,我們音頻應該說在兒童故事裡邊是全國第一了,我們能不能在視頻上有一些升級和探索,因為我知道,孩子去聽故事是有場景的,但是孩子去看一個人去講故事,聽你講西遊記,人家不如去看一個西遊記的動畫片,或者86版電視劇的西遊記,我們現在都愛看,為什麼看一個人在鏡頭前講故事呢?我當時沒有說服自己。
我們做MVP的實驗,於是我們做了第一版,這是在我公司的那時候一個居民樓的辦公室的前台,站在前台,一台手機一台相機拍了一個,發給我們員工和鐵杆用戶去看,反饋回來的消息說孩子特別喜歡,孩子看了十幾遍,問還有沒有?我就覺得有意思,那時候我沒想明白他為什麼愛看。我說那好,那我就開始招人了,於是我有三個人的視頻團隊,這三個人的視頻團隊做了6期樣片。
之後我說還得進行測試,怎麼進行測試呢?就到了北京上海石家莊深圳四個城市,每個城市找了50個孩子,有認識凱叔的有不認識凱叔的,坐在那兒看,連着讓他看三期,20分鐘一期,讓他像看電影一樣。孩子看節目的過程當中,架着很多攝像機拍每個孩子的表情,為什麼呢?我到不了現場,全程我要看到孩子的反映, 然後去優化。
萬萬沒想到後面這個視頻給我起了大用了,從肉眼上看孩子們反映特彆強烈,於是我很激動,跟很多朋友了解這個事。節目好不好,敢不敢跑個分?怎麼跑分呢?我中歐同學是一個高科技公司,他做的是腦波測試以及面部微表情識別。面部表情識別,通過你的眉毛,你的五官之間的關係的變化來分析出你的情緒,再通過情緒來解讀你的內容對他的刺激。當時我們三集樣片特別有意思,第一個故事《三隻小豬》,是很大的曲線波峰。這個最怕的是什麼呢?是中線,中性表情就是無干,但是隨着你的情節他產生厭惡,產生驚喜是一個大波動曲線。然後《我不知道我是誰》,依然是一個非常漂亮的波動,《肚子里有隻老鼠》仍然是非常漂亮的曲線。當看到這樣數據的時候,我那個同學就說,我覺得你應該接受一個挑戰,很少見到這樣的數據,你敢不敢和著名的動畫片PK一下。於是我在兩集凱叔講故事中間加了喜羊羊灰太郎,可以看到他的曲線,基本上和我們相比是中性的,所以四個視頻整體反映,我很高興在中性表情上我們遙遙領先,其他的表情,尤其是在愉悅和驚喜這兩個領域我們是遙遙領先。
我們那時候要做周播節目,乾脆做日播,到現在為止,每天20分鐘,現在已經播了,其實我特怕自己吹牛逼吹陷了,收視率不行就下來了,最近收視率出來了,這是場景,我們還有自己的情景劇,每期節目後面有十分鐘模塊精品劇。這是昨天的收視率,0.72,全國收視率,收視份額是4.54。0.72意味着什麼?這已經是很高的數據了,收視份額,全國開着一百台電視游4.54人在收看,之前做的那些實驗到最後播后你看到這些數據是完全匹配的。
我想說的是,作為內容生產者,在內容之後如何捕捉用戶的需求。其實我們有兩層用戶,是不是滿足他們的需求,我們做媽媽微客,每周的微客現在是九千人以上,一點點挖掘用戶的需求,再去滿足他們,我們發現我們有很多的事情在做,而內容生產其實會變成我們創業的過程當中的越來越小的那個部分。謝謝。(本文根據2016鈦媒體原創節——暨鈦媒體三周年慶典上演講整理而成,楊雪丹/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