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来源:Wikipedia
网络浏览器先驱、网景共同创办人 Marc Andressen 去年八月时曾投书 WSJ,说:“软件正在吞食世界。”过去 Thomas Friedman 曾在其知名的著作《世界是平的》讨论世界“变平”的几个驱动力,其中之一就是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时互联网变得普及、频宽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才能轻松上传高画质图片与影片)…… 而这也是为何网络新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原因之一,不过我们知道,偏向软件、网络服务的新创公司占了这一波创业潮的绝大多数。
直到最近,情况有所转变,似乎潮流的钟摆并没有固定下来,仍旧在软件与硬件间摆荡。硅谷创新育成教父 Paul Graham 更是直言:硬件复兴时期来了。
我们曾经多次提到的群众募资平台 Kickstarter 上与开发硬件有关的计画屡屡打破募资记录。例如其中一个采用电子纸技术开发出来的手表“Pebble”,便创下超过一千万美金的募资金额。而上个月台湾也出现了“ch+u:超电能飞行腕表”这样短短几天内即募资超过 100 万台币的计画。
Paul Graham 前几天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 The Hardware Renaissance 〉1,他说他发现最近新创公司中专注在硬件设备领域的数量变多了,以他自己创办的新创公司育成机构 Y Combinator 为例,上一波的育成计画 84 家新创公司中,有七家是制造硬件的。而且整体来说这七家公司的表现比起其他公司来说更加突出。(其实八月 Y Combinator 举办的 Demo Day,受到瞩目的公司有一家就是为 iPad 打造可自由移动的支架“Double Robotics”)
▲ Double Robotics
他认为,由于硬件开发在群众募资平台上的好表现、平板电脑的普及、无线技术发达、Arduinos(一种开放电子硬件制作平台)、价格快速下降的 3D 成型机、更容易上手的 CNC 设备等原因,正在驱动着这样的一股热潮。顾问公司 Wohler 估计,3D 成型机的产业正以每年 26.2% 的速度在成长2,经济学人更是将 3D 成型机的发展视为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
其实,最近一个在 Kickstarter 上火红的计画“FORM 1”正是与 3D 成型机有关3。他们直接在专案名称上写着:
FORM 1: An affordable, professional 3D printer by Formlabs
由 Fomlabs 打造的 FORM 1:一台价格实惠的专业 3D 成型机。
▲ FORM 1 在 Kickstarter 上的介绍影片
然而 Paul Graham 也在他的文章中提到,那些专注于硬件开发的新创公司往往会面临投资人的质疑:
Investors have a deep-seated bias against hardware. But investors' opinions are a trailing indicator. The best founders are better at seeing the future than the best investors, because the best founders are making it.
投资人对硬件开发有很深的成见。但是他们的意见往往是比较落后的指标。最优秀的创业家同时也是比投资人更能预见未来,因为最优秀的创业家正在做的事就是开创未来。
我们不认为将来必定是硬件开发当道,或是由软件吞食世界。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取得工具、技术的代价降低,使用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生态系统将越来越完整,最终走向普及之路。Paul Graham 所称的“硬件文艺复兴时期”,正是因为所有条件都已经具备,水到渠成后引发的浪潮。而他这番言论或许能为台湾的创业家们带来一些启示。
说到潮流,当今市值在全球数一数二的那间公司,倒底是做硬件还是软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