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每次面对重大选择——要不要离职?该不该分手?合作还是拒绝?你是不是总觉得卡住、焦虑、越想越不爽?
不是你优柔寡断,是你被错误的决策叙事绑架了。
因为我是 CMoney 的顾问,这个月我参加了 CMoney 的内部主管读书会,我想分享我从拜伦·凯蒂《我需要你的爱,这是真的吗?》这本书延伸出来的读书心得,来和大家分享。
1. 还没确认现实,就急着想解法
「我是不是该离职?」
「我要不要结束这段关系?」
「要不要跟他摊牌?」
我们经常陷入这种「行动导向的焦虑」,以为只要找到正确解法,焦虑就会消失。
但问题是:你连「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都还没搞清楚,就开始设计选项,这就像是医生还没诊断就直接开刀。
这也呼应拜伦·凯蒂提出的第一问:「这是真的吗?」
没确定好现实,就开始思考,把现实想的太糟,在想解法的时候,老是在两个坏的中选比较不坏的,心情也跟着不好。
其实你不是在解问题,你是在解自己脑补出来的剧本。
✅ 心得:
决策前,先做「现实厘清作业」。如果你没搞清楚现实,思考只是在浪费想像力。
2. 只在两个烂选项中硬选一个
「要痛苦地留下?还是痛苦地离开?」
「要委屈自己接受?还是冒着关系破裂表达?」
听起来好像在做选择,实际上你只是在两种都不爽的状况下做投降。你不是选择,而是默认「只能选这两个」。
因为你没真的尽力找出选项,然后好好做决策。二选一个决策,失败率其实超高。
其实,大多数的好选项,一开始都不在显眼处。有些选项,你不是不能做,而是你:
- 觉得没资格
- 觉得会被讨厌
- 觉得会失败
✅ 心得:
找出你默认不存在的选项。把「不可能的选项」重新拉回桌上,问:「如果我可以不用管面子/习惯/恐惧,我还会怎么选?」、「我是不是故意忽略了更难但更好的选项?」
3. 把某个选项的结果想得过度灾难化
「如果我分手,我一定会崩溃一辈子。」
「如果我放弃这个案子,我会被贴上不负责任的标签。」
这不是理性分析,是情绪剧本失控了。
事实上大多数的选项结果,没你想得那么好,也没你想得那么糟。
当你把某个选项的结果,把它想成完全不可接受,你没有在选,其实你是在逃,这会造成你决策错误。
最常见的就是:分手有机会让事情更好,但常常因为会把分手想的得太糟,而逃避选择分手这个选项。
✅ 心得:
把最糟剧本写出来、唸出来、看清楚——然后问自己:「这真的会那么严重吗?我真的会死吗?」。这就是拜伦·凯蒂的转念功夫,不是叫你乐观,是叫你诚实。
4. 只从一个视角想,没有提出「反面观点」
「我应该负责任」→ 所以不能放手
「我应该坚持」→ 所以不能改变
拜伦·凯蒂的转念练习其实就是:你敢不敢站到自己对立的立场,看一眼?
「也许我该放下」
「也许我该设限」
往往痛苦都来自于单一极端,平衡的思考让人有掌控感,自然就会舒坦。一旦你能同时拥有两个立场,你就从角色成为了玩家。
✅ 心得:
对每个你信以为真的信念,说出它的反面,并问:有没有可能也对?
5. 没有长线视角,卡在眼前的拉锯
当你把眼前这次决策,当成成王败寇的关键、一翻两瞪眼的考验、如果选错就全盘皆输的局,你就会卡在「怎么选都不对」的感觉里。
因为你问的不是:「哪个方向对我比较好?」,而是:「哪个选项比较不会让我后悔?」
这样你就陷入短视焦虑。
✅ 心得:
问自己这三题,帮你拉出时间维度:
- 如果你已经知道你五年后要活成什么样子,那这个决策是帮助你靠近、还是偏离?
- 如果我拒绝这个选择,我会错过什么资源/关系/时间复利
- 如果这个选择失败了,我学到的东西值不值得?
小结
痛苦不是来自选择,而是你还没搞清楚你在选什么、选给谁、凭什么舍不得。
你不是选项困难症,你是被自己讲给自己的故事困住了。
--不想错过我的新文章:订阅免费电子报
我的线上课:数据化营运、产品增长 和 产品企划力,欢迎大家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