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新網暴漲,京東雲神傷

2025年2月25日,AIDC概念股光環新網創下了近五年來的股價新高。今年春節前到現在,光環新網的股價幾乎實現了翻番。

次日,京東雲發佈了八款智算產品,自家大模型言犀也在發佈會上再度亮相。

光環新網作為老牌IDC企業,其機房之一坐落在北京亦庄太和橋,機房十公里開外便是京東集團的總部。

數年前,這兩家企業擦肩而過——京東曾計劃收購光環新網。時任京東首席戰略官的廖建文,對此事投出了反對票。京東投委會最終未能通過這次收購決定。

京東會遺憾自己沒有拿下光環新網嗎?

京東的「光環」往事

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那年的京東投委會上,京東針對收購光環新網一事,核心管理成員徐雷、陳生強、王振輝均投出了贊成票,而廖建文毅然投出兩次反對票。

此外,由於當時的投委會由廖建文召集,第三次會議本來能夠決定此收購決策是否通過,但廖建文遲遲不給安排項目決議,最終導致收購案不了了之。

有人試圖說服廖建文:「京東本身就是偏重資產型的企業,收購光環新網這類IDC重資產項目,是非常符合本土資產運作邏輯的,資產越大,越容易與合地方合作,拿地搞建設,把資產做大進行證券化……」

廖建文很是排斥這套說辭:「我是教授,你不能教我一套特殊的經濟模型。」他認為這些說服他的人,是在向他「炫技」。

「教授」都如此發話,收購一事確實很難再繼續了。

那年的京東,為何需要一個光環新網?

原因之一,是光環新網對京東雲有一定意義。光環新網是老牌IDC企業,IDC基礎設施可以說是雲計算產業鏈最重要的戰略資產。京東雲掌握光環新網這類企業,就相當於充實自身IaaS彈藥庫。

原因之二,是光環新網作為重資產企業+科技企業,適合成為京東的換稅砝碼。

地方和大廠之間的換稅,是指大廠每年承諾交一筆稅款,有些地方單位返一定比例的稅回來,返稅形式可以是土地,也可以是雲計算訂單。繳滿多少稅款,就按數字給回地塊、訂單,這種雙贏模式在製造領域非常普遍,不僅利於地方招商引資,也促進了地方的創業與就業活力。

當年的京東,有一手置換的好技巧,有些高層專門負責和地方打交道走置換的路子。

或許還有人記得某一線城市的五星級酒店,京東為此豪擲27億。由於背後的交易極其複雜,在此不贅述,想了解詳情的朋友添加微信  LorraineSummer。

如果地方拍賣一塊地,由企業拍下,拍賣價和市場價之間有億元級的差價,企業會找開發商免費蓋一棟樓,走雙產權抵押,再靠自身作為上市公司的信譽,簽租約合同,也是走資產證券化。

當房地產市場風雲變幻不似從前,雲計算,代替看得見摸得着的土地,登上了牌桌,成為京東集團後期面向地方的重要置換通道。

京東會去給地方出融資方案,設立基金,以基金方式持有重資產。當京東給自己貼上「科技企業」標籤,一來能有更高的PE,二來也符合政策大方向,地方才能按科技企業的身份,給京東提供一筆補貼。

「科技企業」解決地方的創收和就業問題,反過來,地方會將一些固定開銷的採購權益轉移給總集,再交給「科技企業」來做。

這樣一來,雙方的數字都好看,堪稱雙贏。

而擁有眾多機房的光環新網,既可以讓京東玩一手土地租約資產證券化的玩法,又可以讓自己貼牢科技標籤,雙管齊下。

但這個想法最終未能施行,收購案死於京東投委會的表決。

京東遺失的光環

京東遺失的不止光環新網。

據京東高管稱,劉強東曾有一架私人飛機,載着他飛往全國各地見地方職員,全盛時期能一年起飛三百餘次。

「劉強東就是京東雲的頭號銷售。」京東雲未見得長於技術,但在銷售上很有辦法,善於做政企市場的生意——例如簽訂一個總金額很高的協議,給地方投入很多的資金和資源,總包方案中則包含智慧城市、智能園區、雲計算等方方面面的解決方案。

或者地方設立子公司,而這個子公司會給地方實實在在的繳稅,然後地方再把企業應該享受的退稅、招商引資政策性的補貼等,以合理合法的方式用於支付雲計算服務的對價。

這每一次的起飛降落背後,包含着多少雲訂單,可想而知。2018年9月特別事件之後,這架私人飛機的年起飛次數,跌至數十餘次。

京東雲的營收數字應聲下滑。

京東雲最初登上歷史舞台的樣子,不可謂不耀眼。

2017年2月,劉強東在集團開年大會上規劃了第二個12年的戰略,希望把京東第一個12年建立的所有商業模式全部用技術來進行改造,變成純粹的技術公司。那句經典的口號,正出自此次大會:

「未來12年我們只有三樣東西:技術!技術!技術!」

同年,申元慶入主京東雲。雷峰網此前在《截殺阿里騰訊的「雲」巨頭們》中提到,申元慶對京東雲很有信心:2017年做1個億的收入,2018年可以做到7個億,2019年做到20億,下個階段目標大概是50-100億左右。

京東雲和金山雲、百度雲的合併也在醞釀之中——業內人普遍認為,倘若此次三雲合併順利推進,有望成為中國雲計算市場的第三極。那時劉強東、雷軍、申元慶等人相談甚歡,三人計劃先把京東雲和金山雲合併,當時幾人拉了個預備合作的微信群,群名就叫「中國雲」。雄心壯志滿滿。想了解「三雲合併往事」的朋友,可添加微信  LorraineSummer。

但在「技術!技術!技術!」口號提出兩年後,一切都不同了。政企換稅模式因2018事件影響,京東雲的營收勢能直線下滑。三雲合併告吹,劉強東同時還反悔,不同意京東雲分拆上市。

更悲劇的是,那段時間京東內部對京東雲的使用,實在是乏善可陳。京東雲曾經專門找時任商城CEO徐雷打招呼,讓京東App掛個「由京東雲提供雲服務」的小字,為在客戶那裡講好故事,提高推銷成功率,但實際上京東零售主要用的還是零售團隊自建的雲。

再之後便是京東雲屢次換帥,組織架構和彙報關係也屢屢變動,與京東數科/京東科技的關係日漸複雜。

黯淡的估值

很多人都記得2024年上半年的阿里雲大降價,國內同行們罕見地沒有迅速跟進。但很少有人記得,當時率先跟進打價格戰的是京東雲,只可惜激起的水花甚少,同行銷售們也幾乎從來沒在競標中遇到過京東雲。

當下阿里的市銷率(PS值)在2.3-2.49之間,而京東的PS值僅在0.37-0.41左右①。這一估值差距也說明了,市場對這兩家同為電商出身的企業,一直有着截然不同的印象。與此同時,二級市場給予阿里雲的4-5倍PS值,在隨着大模型基建的暗流涌動,甚至有分析師認為阿里雲今後兩年的PS有望接近AWS,也就是8-10倍的市銷率。

2025年2月20日,阿里業績電話會。有剛聽完電話會的分析師感慨:

「以前你如果要追最前沿的AI諮詢,聽META/亞馬遜/微軟的業績會是必不可少的,熬夜都要聽。現在我們本土AI走到前沿,終於在中國互聯網業績會上,也看到了對應的關注度。今天在一些海外的討論組裡面,老外也一邊倒都在聊阿里的AI指引/信息。」②

AI和雲的想象力從未像今天這樣,富有衝擊力地,反映在阿里的股價上。現在不會有人再把阿里單純地當做一家電商公司。

京東是有過這個機會的,大模型基建紅利曾經就在嘴邊:

京東雲目前的外部收入單元,有相當大的比例來自於智算中心項目,但規模有限。京東雲也在近期發佈會上披露,當前已成功服務超20家智算中心,為其打造高等級的新型智算中心。

智算中心正好也是光環新網的拿手業務。藉著算力需求智能化的東風,光環新網從傳統IDC向智算中心(AIDC)進化,拉動智能算力規模高速增長,加速布局智算中心,而此刻即便是重資產低毛利的光環新網,PS值已然躍遷到5倍。歡迎添加微信  LorraineSummer 探討AIDC與雲廠商之關係。

倘若光環新網套上京東雲與AI的皮囊,是否在資本市場有望成為京東集團千億級的資產呢?如果當年收購光環新網,京東雲還會像現在這樣黯淡嗎?

或許一切會好起來,或許什麼也沒改變,至於京東雲是否還在牌桌上,京東是否還戴着技術的光環,市場已經給出了它的答案。

參考資料:

①數據來自理杏仁

②《阿里AI...比業績更炸裂的電話會議...(2月20日)》,公眾號「180K」


分享到Facebook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