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WA挪瓦咖啡」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價格戰下的生存之道是什麼?|36氪獨家

文|任彩茹

編輯|喬芊

36氪獨家獲悉,連鎖咖啡品牌「NOWWA挪瓦咖啡」近日完成數億元B++輪融資,投資方為甬山天璣、盛景嘉成母基金、源星資本。據悉,這輪資金將會用於在供應鏈、全新的產品研發上加大投入。

過去一年,咖啡行業的9塊9大戰打得如火如荼,瑞幸、庫迪是其中絕對的焦點公司。而一些年輕的、初具規模的品牌,隱於大戰之下,少有人關注到它們在經歷什麼、以及如何應對內卷,成立於2019年的挪瓦咖啡就是其一。

最早時,挪瓦咖啡靠店中店起家,在線下餐飲店、零售店裡鋪設自己的咖啡機,做「咖啡託管」,與門店五五分成。輕資產模式讓這個初創團隊迅速擴張,第一年便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運營了超400家門店。2021年開始做獨立門店,源於投資人們的共識建議,當時溝通的一位投資人曾表示「挪瓦確定開獨立門店后,才會投資。」

此後,亮橙色招牌、小馬logo的挪瓦開始出現在寫字樓、商務區、大學等地方,它瞄準年輕人,以融合酸、甜、苦等口感的果咖為特色,單杯定價在15元左右。只是,與瑞幸的便利、庫迪的便宜、星巴克的空間體驗相比,挪瓦身上的標籤感似乎不夠獨特和強烈。一定程度上,這意味着品牌定位的缺位,也是創始人郭星君過去一年體會最深的反思。

郭星君於2014年加入餓了么,歷任多個事業部負責人。本輪之前,挪瓦已經完成過五輪融資,其中2021年的B輪和B+輪金額較大,累計2億元,稱得上業內的明星公司。即使在2023年,挪瓦的GMV增速也達到近100%。

談起價格戰,郭星君坦言「我們沒有主動跟過,如果說真的跟,誰都跟不動,瑞幸的財報已經體現了。」一個此前引起廣泛討論的背景信息是,2024年Q1,連家大業大的瑞幸都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季內凈虧損6510萬元。

放棄價格戰,「差異化」被郭星君視為跳出行業內卷的核心,這也是挪瓦過去一年所做的功課。2023年11月,挪瓦宣布品牌升級,將「健康低熱量」作為全新定位。為此,他們的菜單進行了全面梳理和調整,供應鏈上也去尋找脂肪、糖分更低的成分。

咖啡行業的確與互聯網平台不同,它作為一種以線下為重要陣地的業態,留給腰部品牌的機會更大。郭星君用餓了么的經歷來類比,「很多時候,平台之間的競爭就像0和1的博弈,是生與死的問題,但消費品牌不同,只要找到差異化的點,是可以從容地發展的。」

如今,低熱量的定位初步帶來一些可被感知的成效。挪瓦的噸噸桶果咖貢獻了70%左右的收入,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向消費者回答「挪瓦是誰」的問題。另外,輕盈生椰拿鐵的脂肪含量比行業平均低50%左右,在沒有推廣的情況下,它最近的銷量增長到了挪瓦的第三名。

品牌定位也是郭星君對整個創業歷程的最大反思。在我們的採訪中,他反覆提及的一個點是「找到長期正確的事」,也即把挪瓦的定位做得更透,進而自然導出產品、組織上的正確動作。「無論對平台還是消費品牌來說,一個邊界足夠清晰的定位都是最重要的,可能從第一天起,就應該準備好。」

關於短期內的未來,挪瓦的增量可能來自兩方面——一是在國內市場,把優勢區域做得更深,其中某些城市下個月的新增門店數會在100家左右。二是出海,東南亞、北美市場都已進入籌備期。最近,郭星君到海外轉了轉,他對出海的感受是「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其實可以更早往前多走一些。」

「這個月到下個月,我們的增長會比較快。」郭星君告訴36氪,2024年挪瓦的收入預計會有大幾十個點的增長。經歷一年的梳理和調整后,他們的重心回到了門店數增長上。

挪瓦咖啡位於成都東站的旗艦店

以下是36氪未來消費與NOWWA挪瓦咖啡創始人郭星君的對話:

「取捨」是過去一年的主題

36氪:最近一年,你跟老股東在哪方面的交流比較多?

郭星君:短期速度與長期速度。幾年前大家更追求快、規模,這兩年還是希望我們穩健,先考慮清楚再去加大投入。考慮清楚是說在產品差異化上做投入,與其更好,不如不同。對於我們來說,內心也更平靜,就先一起調一下目標,追求利潤的穩健,接着再去擴規模。

36氪:「調一下目標」,現在的目標是什麼?

郭星君:幾個方面。規模的節奏當然是一個,但過去一年我們在調產品結構、調菜單,更多精力在研發和供應鏈上。現在菜單產品調的差不多了,重心可能又回到門店數增長上。

36氪:去年底你們把「健康低熱量」定為新的品牌定位,為什麼有這個變化?

郭星君:今年7月上海有個食品行業展會,大多數品牌都在提「健康」概念,我們也看到很多呼應時代召喚的品牌,這兩年發展都非常好,比如東方樹葉、果子熟了等等。

回到挪瓦的定位上,中國咖啡市場的爆發有兩個大的變量。一是咖啡的定價從原來三十塊錢變成了十多塊,跟奶茶基本一個價格。二是「好喝的咖啡」的定義變了,原來只看豆子風味,現在加了很多奶茶配方,整個市場被擊穿。

這樣就出現新的待辦任務——百分之七八十的咖啡沒有想象中那麼健康,所以我們找到一個跟團隊理念比較一致的、希望長期去做的點,就是把菜單回歸到更健康的狀態,品牌定位也就導出了。

36氪:消費者會把咖啡和熱量強關聯嗎?「低熱量」這件事好像更多是奶茶品牌在做。

郭星君:中國咖啡市場和全球相比,菜單、產品結構是完全不同的。幾年前的存量用戶對咖啡的天然理解確實是健康的,但這兩年咖啡和奶茶的配料表越來越像,那麼它確實沒那麼健康了。

這兩天跟一位行業前輩交流,有個觀點很有意思,就是企業要尋求增長,不是只問現有顧客的意見,非顧客的意見可能才是增量的鑰匙。

36氪:「低熱量」對產品和供應鏈意味着什麼?

郭星君:菜單的定義和設計要全面調整,接着每個產品都要做調整,對應的供應鏈也是。我們合作的一些企業需要做二次研發,甚至有些高熱量的產品要下線。這裡面的取捨是最難的。

36氪:在這個取捨中,最讓你糾結的產品有嗎?

郭星君:我們最近在聊冬天的菜單,太妃榛果拿鐵是整個咖啡行業每年一定會上的聖誕限定款,我們今年可能就不上了,因為它的熱量可能是拿鐵的五六倍。

比如東方樹葉肯定也會看到風味茶產品的市場,但它不會去做,lululemon在產品決策中也有一樣的取捨。取捨這個事情我們過去一年聊的最多的,舍了一些東西后,得到的是縱深上的部分,包括消費者更高的忠誠度和信任度。

36氪:元氣森林主打低熱量,但他們有一款明顯更甜的冰茶產品在下沉市場賣得很好。所以你認為「低熱量」完全是一個好的角色嗎?會不會考慮這麼做的代價?

郭星君:我們內部達成的共識是說,第一還是希望挪瓦的品牌理念是比較直接的,它帶來的影響是用戶會越來越信任我們。第二,我們想深入的這個品牌理念也不是小眾的,比如lululemon不是耐克阿迪那樣的綜合運動品牌,但市值也有幾百億美金。

我們選擇走這樣的路,那就把產品上該做的事情全部做掉。假設在其他局部市場找到了新機會,大概率也不會用挪瓦這個品牌,可能用新的品牌去做。

36氪:霸王茶姬會把熱量標在菜單和杯子上,其實能提供一個很好的用戶體驗。

郭星君:我們也已經在門店開始加了,一些海報上,每款產品都會標一下。但客觀來說還是沒做得特別透,這是我們最近在補的作業。

36氪:從銷售表現來看,「低熱量」這個定位現在立住了嗎?

郭星君:目前看是在得到驗證。噸噸桶果咖貢獻的收入可能達到70%,輕盈生椰拿鐵的脂肪含量比行業平均低50%左右,最近的銷量升到了第三,而且我們已經好幾個月沒推廣它了。

挪瓦咖啡的噸噸桶果咖產品

中國咖啡市場會有很多品牌同時存在

36氪:去年庫迪推出8.8元咖啡,後來瑞幸跟上,價格戰對你們造成的擠壓是什麼?

郭星君:庫迪最初的8塊8對我們的數據幾乎沒有影響,我自己理解,可能消費者只是覺得多了一個平價定位的咖啡品牌。去年Q3行業直接喊9塊9的時候,門店生意是有波動的。但因為產品是不同的,後來又恢復了,所以我們中間的調整其實也是為了應對價格戰,形成自己的差異化優勢。

36氪:所以其實是瑞幸跟進了價格戰以後,你們才感受到影響。

郭星君:對,也是很短的時間。比如生椰拿鐵的用戶,會被瑞幸的降價吸引關注,但我們提醒產品差別後,門店端的生意又會回來。如果說直接跟價格戰,真的跟不動,連瑞幸今年Q1都虧損了。

36氪:你看到瑞幸Q1的財報時是什麼想法?

郭星君:之前大概知道是這樣的情況,因為很容易算出來。當時我們覺得價格戰可能會結束。

36氪:你講的「結束」是指什麼?怎麼推斷可能結束?

郭星君:一方面,降價不一定會帶來生意的增長,這是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其實你漲一塊降一塊,這絕對都是利潤,我覺得瑞幸可能也需要對自己更有信心一點,它的品牌力是能夠支撐更合理的價格的。

36氪:價格戰、規模戰其實也引發了咖啡豆爭奪,你在供應鏈方面有什麼體感嗎?

郭星君:其實我們這次融資的一部分用途就在供應鏈,除了咖啡豆,其他一些模塊可能也會加大投入。我們在雲南有一個將近1000畝的莊園,當時是因為疫情導致全球貿易有波動,現在在非洲也包了一些產地。

另一個大概念是,中國咖啡市場雖然增長很迅猛,但咖啡豆的絕對消耗量在全球佔比還是很小,可能往上游多走一走,就基本能解決這個問題。

36氪:你覺得價格戰接下來會怎麼發展?

郭星君:如果有品牌一直打9塊9,最終可能就做實了自己的定位。比如比亞迪要做更貴,可能就要推「仰望」這個新品牌;蔚來要把價格往下走,要用「樂道」這個品牌。我覺得「品牌」跟「效率」是兩個世界,消費者對你的理解其實很難被遷移的。

36氪:最終可能會是一個怎樣的格局?

郭星君:長周期來看,中國的咖啡市場應該會跟奶茶市場1: 1,甚至可能更會更高。我認為會有很多個品牌同時存在,有特別頭部的大連鎖、腰部幾千家門店的連鎖、以及一些區域的特色品牌。具體是哪些品牌,其實還挺難現在給出判斷的,但肯定有像瑞幸這麼優秀的公司。

接受周期性的快慢,咖啡出海的障礙沒有想象中多

36氪:從第三方數據平台來看,挪瓦上半年的門店數好像有些收縮。

郭星君:其實我們總規模是在漲的,2023年的收入大概增長了100%,今年應該也能漲大幾十個點。

36氪:去年100%的收入增長怎麼實現的?市場看起來極卷。

郭星君:還是剛剛那個概念,因為同質化才會特別卷,如果有了差異化,其實不需要那麼卷。還有一個點是,假設單杯定價從15塊降到9塊9,收入相當於跌去40%左右,那這個做法會抵消掉門店數增長帶來的很多增量。

36氪:你會有規模焦慮嗎?

郭星君:我覺得還好,經歷過這麼幾年的疫情,心態已經很好了。首先我們還挺年輕的,如果把時間尺度拉長到十年來看,這兩年慢一點,未來幾年快一點就行了。其實我們之前也經歷過很快的時候,自己也有過周期性的快慢。

以前我在阿里本地生活,餓了么早期也很慢的,後面14到17年才特別快。如果你現在不適合快,快了可能會很危險。你要做很多準備工作,才會有底氣,這個月到下個月,挪瓦可能會非常快。

36氪:為什麼這個月到下個月會非常快?

郭星君:有兩個點。一個是國內市場,我們的單店模型在行業里還不錯,所以局部區域的門店數會有比較多的新增,有一兩個城市下個月可能新開100家店。第二個是境外市場,我們開在中國澳門的店生意很好,中國香港馬上要開,最近把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也簽了。而且東南亞、歐美很多外賣平台是我們原來的夥伴做的,外賣這塊也會加速生意的表現。

36氪:你最近對咖啡出海有什麼新的理解嗎?

郭星君:最近東南亞去了幾趟,我覺得第一,可能沒那麼卷。第二,其實大家真實的投入和關注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高,很多人還在理論階段,所以潛力和空間是足夠的。第三,這件事沒有那麼難和複雜,我最近跟喜茶、楊國福交流,他們在英國的生意都很好,其實從華人生意做起,市場也很大。

對我們來說,可能不叫出海,叫「全球化」。咖啡本來就是世界語言,在全球各地就是大家的日常。怎麼做到全球化?還是回到差異化的話題上,你的品牌是不是有不一樣的地方,是不是能滿足當地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如果是,就是成立的,堅定去做就行了。

36氪:所以還是憑藉產品創新去向外走。

郭星君:對,產品理念是由品牌理念導出的。其實澳門的咖啡市場非常成熟,但他們一點都不卷,沒有太多的9快9、會員日、外賣這些花樣。比如咖啡,你忽然在咖啡里加了果汁,大家會覺得難以想象、真好。

36氪:除了東南亞,還會優先去哪裡?

郭星君:北美,還有歐洲我們也在看。北美一方面是咖啡成熟度比較高,另一方面是他們的連鎖品牌沒那麼多。而且西雅圖是星巴克的總部,我還是希望那邊經常互動的本地化的團隊給我們更多反饋,另外我們合作夥伴在北美也有比較優秀的能力。

品牌定位應該從第一天就準備好

36氪:你朋友圈簽名有句話是「大力出奇迹」,你怎麼理解它?

郭星君:我想表達的「大力」不是蠻力,是巧力,那個力要落在正確的動作上。我們內部在這兩個月找到幾個核心增量點后,整個組織重心全部往這幾點上靠,最後出的奇迹也就在這裡。比如開店規劃上,我們會選擇把表現好的局部市場做得更透,以及在確定性的產品里加大投入。

36氪:最近幾年,很多創業者對於品牌、組織、經營都比較焦慮,也在相互學習。對你來講,過去一段時期里對你比較有啟發的企業或做法有嗎?

郭星君:我是優衣庫的用戶,也是東方樹葉的用戶,我會覺得他們在產品的定義、人群的定義上都很清晰,也做了很多的取捨。比如說,其實我之前不喜歡東方樹葉,而是更喜歡一些偏甜的飲料,但走到今天會有一種感覺——原來它在那裡一直等着我。

36氪:這種表達對品牌來說還挺浪漫的。

郭星君:它其實是長期不變的正確的事情,過程中可能被很多人質疑,我覺得沒問題,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二元對立。再比如我們內部提得比較多的理想汽車,它首先是人群第一,它推SUV的時候也有很多質疑,說增程不是主流技術、SUV市場沒有轎車市場大等等。但市場大了有可能競爭更大,從結果來看,理想去年的利潤在行業里是很好的。

產品定義、品牌定位、人群定義,客觀來說真的比營銷要重要很多。營銷是去把正確的事情放大。

36氪:產品定義既然如此重要,你覺得自己這方面的能力最近幾年有提升嗎?

郭星君:產品定義的背後是品牌定位。海底撈的定位是「服務好」,這三個字有了之後,產品定義就全都有了,變臉、甩面、幫小孩輔導作業等等,後面的動作也會自然導出。

回到我們這裡,挪瓦的研發投入一直挺高的,但為什麼導出的產品沒有那麼清晰的差異化,我的反思是因為我們之前沒有重視品牌定位。

36氪:回想過去幾年的經營歷程,如果能重來,有什麼事情你想做得跟之前不同?

郭星君:最重要的還是品牌,可能從第一天起就要準備好。這是最難的,如果只做性價比,那貴的東西要不要賣,類似的取捨不容易。

第二個可能是對於全球化市場的重視,其實我之前也有個刻板觀點,覺得全球咖啡市場這麼成熟,怎麼會有機會?現在來看,最簡單的解法是,出去轉一圈、看一下,可能會帶給你完全不同的感受。全球化其實可以更早往前多走一些的。

分享到Facebook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