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的股價憑什麼能暴漲26%?|附財報電話會議問答

今年一季度,由於汽車市場競爭激烈且處於銷售淡季,小鵬汽車整體收入65.5億元,相比去年Q4超130億元的營收,環比下降了不少。

但儘管一季度銷量承壓,小鵬還是交出了一份令資本市場頗為滿意的2024年Q1財報。

財報發出后,小鵬美股股價上揚,創下了最高26.19%的漲幅。截止5月22日收盤,小鵬的港股股價也上揚了13%。

有分析師向雷峰網《新智駕》表示,「小鵬股價大漲,一方面是前期市場對小鵬的預期不太好,比小鵬早一天發財報的理想,當天也連帶了小鵬的股價下挫。不過,小鵬的財報是超出預期的,因此市值也得到了修復。」

小鵬最亮眼的數據表現在於,毛利率環比翻倍——2023年Q4毛利率為6.2%,2024年Q1毛利率提升至12.9%,重回兩位數。

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小鵬開始靠技術輸出掙錢了。

今年4月,小鵬與大眾官宣雙方的第三次合作,將基於小鵬最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進行聯合開發。小鵬方面表示,電子電氣架構技術輸出帶來的收益,也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列入財報。

對於小鵬而言,今年最大的看點還在下半年。

銷量短板明顯的一季度

今年一季度,與大眾的技術合作具體帶來多大收益?

小鵬Q1財報顯示,由於錄入了技術研發服務收入,2024年第一季度,小鵬的服務及其他收入高達10億元,同比大增93.1%,環比增長22.1%。

技術輸出的遷移成本低,帶來較高的毛利率,使得小鵬這項收入分類的毛利率高達53.9%,而去年同期還僅有29.6%,去年第四季度則為38.2%。這為小鵬取得環比翻倍的毛利率埋下了基礎。

小鵬一季度的另一項關鍵指標——凈虧損,也有着不錯的表現。

雖然營收環比將近減半,但是凈虧損並未大幅上漲,2024年Q1小鵬凈虧損13.7億元,而去年四季度為13.5億元。相較去年同期23.4億元的凈虧損,止血態勢依舊明顯,這意味着小鵬的降本增效已經得到顯著成果。

2024年Q1,小鵬的汽車毛利率達5.5%,而2023年同期為-2.5%,2023年Q4為4.1%。

不過,過去一季度,小鵬所展露的短板也十分明顯。

一季度的銷量增量主要依靠新上市的X9,老車型的銷量周期有限,后發力不足。原來的銷量擔當G6,去年下半年上市后成為當時的爆款車型,但到了今年銷量斷崖式下跌,而新款G9以及P7i都有類似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X9的上市訂單消耗完后,4月銷量也有回落,僅有1959輛,進入了銷量穩定區間。

目前,小鵬主要依靠推出降價促銷政策維持銷量。

今年3月,小鵬開始降價,對P7i降價2-5萬元,G6全系降價2萬元,G9降價0.5-1萬元;4月,小鵬又推出新一輪促銷政策,推出總額5億元的購車補貼,涉及小鵬G9、G6、P7i及2024款小鵬P5四款車型。

一位經銷商人士近日也向雷峰網《新智駕》表示,小鵬的最大問題在於產品定義與營銷節奏,車型的改款與換代節奏偏慢。

「換代之後再做權益的調整,這些能給消費者帶來新的東西,比被動跟隨降價要好很多。」

由於二季度整體車市競爭依然激烈,小鵬預期Q2汽車總交付量介於2.9萬台至3.2萬台,同比增長25.0%至37.9%;總營收將介於75億元至83億元,同比增長48.1%至63.9%。

爆發潛力在今年四季度釋放

小鵬今年新的銷量增量要等到下半年的兩款新車上市,包括MONA系列的首款車型A級純電轎車,以及比P7定位更高的B級純電轎車「F57」。

在財報會上,何小鵬特彆強調,「MONA會是小鵬的一個系列」。這個定位引發了市場的猜測,MONA也許不會以第二品牌的形式亮相,還是歸屬於小鵬品牌。

何小鵬披露,MONA系列的首款車型將於6月亮相,三季度正式上市並開啟規模交付。按何小鵬的說法,MONA新車「顏值爆表」,是20 萬以內顏值最高、兼具高智能與成本競爭力的產品。

「F57」將在今年四季度交付,是基於小鵬最新技術規模降本的首發車型。「這款B級新車加上MONA車型貢獻的增量,讓我們很有信心在今年四季度會實現月交付量同比大幅度增長。」何小鵬表示。

與現階段失色的銷量成績相反,何小鵬為小鵬描繪的未來可以用「波瀾壯闊」來形容。

他表示,小鵬的目標是在智能電動汽車時代,打造一個像大眾汽車一樣覆蓋全球市場多種產品類型、擁有廣闊客群的超級品牌,在這之中AI智駕是最主要的品類。

何小鵬的底氣來源於充足的現金儲備,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小鵬的在手現金達414億元。「大幅度改善的毛利以及充裕的現金,讓小鵬可以更加關注決勝長遠的戰略選擇。」

他說,小鵬的戰略將不會像以前一樣僅僅着眼於銷量增長,在這麼卷的市場裡面會更追求高質量、高效率,全面提升公司的綜合能力,「使我們的長板更長,且沒有短板,把小鵬打造成一個『多邊形戰士』,這樣才能夠在長跑裡面獲取更大的規模和利潤。」

所以,基於這個戰略,在今年車企普遍收縮的情況下,小鵬逆勢加大招聘力度,並有意識地彌補自己在營銷與造型設計上的短板。

何小鵬透露,小鵬在多個領域都有頂尖人才加入,包括自動駕駛、品牌營銷和造型設計等,並在近期正式宣布。「我們也會加快將營銷、客戶體驗、造型等方面能力提高到行業的最前列水平。」

此外,小鵬今年也將加速出海,計劃將海外銷售網絡從原先的北歐國家拓展到超過20個國家。今年上半年,小鵬已經與西歐、東南亞、中東、澳大利亞等地區的頭部經銷商集團建立合作關係,陸續開出新的銷售門店。

4月初,小鵬近千台G9發運歐洲,出口總值超過5億元;5月, G6的左舵版本已經在歐洲市場發佈並接受預定;三季度,小鵬將會推出G6右舵版本。

「從今年10月份開始,小鵬將會進入更高速度發展的快車道,我相信無論銷量、利潤率、現金流,還是智駕能力都會獲得巨大突破。」

到今年四季度,我們或許才能更充分地看到小鵬所具有的潛力。

兩天前的5月20日,小鵬還召開了AI DAY發佈會,正式全量推送了AI天璣系統,同時在智能駕駛方面,發佈了國內首個量產上車的端到端大模型,包括神經網絡XNet、規控大模型XPlanner與大語言模型XBrain。

何小鵬在財報會上表示,小鵬的智駕在技術架構上領先友商1-2代,今年第三季度,依託無高精地圖,小鵬將實現全國城市都能開,「每條路都能開」。

而端到端大模型的上車,將程序員人為編寫的規則方式,改為用模型來進行訓練跟推理使用,XNGP將會按月進化,駕齡得到快速的提升,小鵬計劃在2025年讓城市智駕的體驗追平當前最高等級的高速體驗,也就是在一個城市裡面實現數百公里才需要接管一次的水平。

圍繞自動駕駛端到端大模型,MONA系列首款新車,以及小鵬的經營計劃,小鵬高管層在Q1財報會上作了更多分享,以下為問答實錄,雷峰網《新智駕》做了不改變原意編輯和整理。

Q:小鵬已經部署自動駕駛端到端大模型逐步提升智駕能力,到明年實現L4級自動駕駛,在這個過程中,是否需要相對應增加研發人員以及資源投入?預計需要多少時間才可以把技術領先轉化成新車銷售的增長,達成技術變現?

何小鵬:首先糾正一個說法,明年我們期望能夠達到總L4的能力,而不是達到L4,因為L4本身還需要硬件、政策法規的同步。

大模型實際上會對現在所有公司的智駕開發都會產生衝擊,也就意味着原來在寫規則的人員現在要做出轉變,最終是由模型來生成規則,所以在整體的人員上並沒有明顯的增加,反而是我們有更多的人員可以做全球化相關的事情。

現在去判斷大模型推出之後對於智駕體驗跟能力的加速度變化,還是非常困難。以前靠人來寫程序的時候,比較容易判斷,比如說我有更多的人、我有更長的時間,那麼就可以來下判斷,但大模型是根據數據的規模,根據訓練的能力,根據模型的能力。

我原先認為到2025 年的偏後段時間,自動駕駛能力會形成一個極強的剛需,現在加入大模型之後,這個時間可能會提前到2025年的更早時間。

Q:現在業界有一些反饋,如果用端到端會有不確定的因素,出來的決策不一定有準確的把握。而且也有反饋說,模型變大了過後,它的更新會變慢,小鵬這邊是什麼樣的思考?

何小鵬:我們最開始做端到端模型的時候,也有非常大的擔憂。但是隨着技術的前進,我們看到端到端模型的巨大價值。

我們都知道大模型上都有不確定因素,最重要的是你怎麼去構建你的控制器,比如剎車系統、黑盒的安全系統。

在這個方面,我覺得比較好的是,小鵬在過去的自動駕駛裡面做了大量跟安全控制、安全博弈相關的事情,這裡面可以繼續在端到端增加控制能力。第二,我們要建立一個巨大的仿真測試系統來提供幫助。

關於第二個反饋,自動駕駛的大模型和大語言大模型不完全一致,可以認為是在 Transformer 的基礎上去了解整個大模型的邏輯,要自己來書寫,而不是用某一個開源大模型。

當你自己擁有使用大模型的能力,實際上不需要如此大的數據變革,比如業界所說的30個B(billion)或者更大B的模型,在合適的模型裡面足夠多的數據在預訓練,將來我們也期望加入后訓練的能力去取得最大的價值,現在它已經比人來書寫自動駕駛的程序能力有巨大的提高。

Q:MONA首款車型的To B與To C節奏大概是怎樣?接下來推出的新車,有多少款會是小鵬品牌,有多少是MONA牌?

何小鵬:首先我想說明,我們所有車型的主力客戶全部是To C的,我們不會考慮在 ToB 領域有大範圍的車型,包括MONA。所以MONA在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是以最高顏值去設計的,我們也不認為它在 To B的市場會有一個巨大的滲透率。

從今年三季度之後,我們在不同的季度會有不同的車發佈,有的季度會有比較多的車,有的季度可能是改款車的組合。

MONA會是小鵬的一個系列,我們在下個月會跟市場分享我們在MONA上的一些思考。

Q:MONA系列在To C端的競品模型會有哪些?另外,小鵬有沒有做過這個價格段消費者的調研?他們對智能化的需求是不是會比20萬元以上的消費者稍微低一點?

何小鵬:這個問題應該是在MONA的發佈會來公布。

我們可以看到,購車用戶實際上需要高顏值的車來滿足需求,如果這輛車比其他車價格低(會是優勢)。

我們在以前有一個叫一萬美金的模型,每低一萬美金,大概整個車的銷量會提高1- 2倍,在 20 萬以上的區間,我們都看到了這樣一個趨勢。如果我們能夠在這上面下降一些額度,我們相信它的規模需求會非常大,最起碼會是現在的2- 4倍的規模。

過去為什麼在10-20萬區間,沒有人做出又漂亮、空間又不錯,又有智能的車?是因為他做不到,小鵬跟合作夥伴在四年時間做了很多研發投入,我覺得到現在我們總算可以開始準備了,這是我們的一個整體思考。

在To C領域裡面,我們看到當前有一些友商的車賣得非常多,一個月2萬台到5萬台之間,但是實際上我們跟它還是有一個非常大的定位差異,MONA滿足了非常多對於美,對於科技的用戶需求,這在過去是沒有的。

關於智能化的需求,我們也討論、思考了很久。我們會給出不同的智能化分成的版本,去滿足有一部分可能不太需要強智能化的用戶。

我用一個以前我在移動互動網創業的案例來分享,移動手機在語音的高端用戶往往不是數據流量的高端用戶,反之,打電話比較少的用戶反而是數據流量的高端用戶。

所以從我們部分數據來看,我認為,實際上在10-20萬這個級別的用戶,更多需要高等級智能駕駛,只是他覺得太貴了。一旦當他獲得高科技的產品,他又買得起,這會是巨大的吸引力。

我認為在2025年,大家會看到這個數據的變化。

Q:很多車企都推出了增程車型,帶來較大的增長,小鵬沒有計劃在未來也推出增程車型?

何小鵬:我們在飛行汽車領域裡面,會用增程的解決方案,在飛行汽車裡面的車是增程的,但是飛行是用純電。如果後面還有相關增程的產品計劃,到時候會分享。

我想補充兩個我們對增程的看法。

第一,混動對於客戶是有真實的需求,我相信在未來一年多時間,混動技術包括增程還會有巨大使用需求。但是我們也調研了很多用戶,他們在接受混動之後發現,原來一年只要加幾次油,平常還是會經常充電,所以他們開始更多接受純電產品。

所以我們今年會加速超快充、S5超快充的建設,提高用戶的補能體驗。我相信很多混動車主,他們在下一款車很大概率會換成純電,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一個需求。

第二,從技術角度看來,從增程到純電的跨越難度要遠高過從純電到增程。當前這一代的增程實際上已經看到了很多挑戰,例如在全球化上的很多挑戰,中國的汽車是以在城市裡面開為主,部分海外國家是城市跟高速都占相當的比例,那麼在高速場景,增程當前的體驗是有非常多的問題。

所以換一個角度,對小鵬來說,在增程領域,下一代增程是什麼樣的?這是我們更多的思考。

Q:小鵬現有渠道往往是在一個比較好的地點,但是面積相對比較小,但是隨着車型越來越多,小鵬是否需要擴張店面的面積,甚至以犧牲地點作為代價?

何小鵬:我們一直在做渠道上的優化,包括我們現在在做渠道下沉,目前我們在覆蓋更多低線城市的渠道,過去小鵬的渠道主要在中高線城市。

第二,我們一定會增加4S綜合店的比例,4S 店能夠對於服務更多車型有更好的支持。第三,我們在新開的在商場裡面的店,我們還是不會用很大的面積,會用適度的面積,實際上在商場裡面不需要把所有車擺進去,就可以達到非常好的引流跟轉換。

我們在去年四季度進行的渠道優化,今年一二季度正在恢復,而且恢復速度還是不錯的。同時,我們在今年三季度銷售門店數量預計會增加到600家,為更大範圍的放量做好準備。

Q:小鵬品牌於上周正式進入中國香港市場,最近也進入到其他市場。請問今年小鵬海外市場的布局具體是怎樣的?出海進度是否與預期相符?

顧宏地:今年我們加快了國際業務發展的步伐,我們的目標是在超過20個國家推廣小鵬的技術和電車車型。例如,目前在歐洲市場,我們已經開始銷售G9和P7車型,並將在本月推出G6的左舵版本。在其他市場,例如東南亞或香港,我們將推出G6的右舵版本,預計在幾個月內交付。我們還計劃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推出X9的右舵版本。

我們的國際業務拓展已經步入正軌,此前公司給出的銷量指引,以及本季度佔總交付量超過10%的比例仍然有效。

Q:小鵬跟大眾的協議是否具有排他性?小鵬現在有沒有去探索更多類似的合作模式?

Charles Zhang:小鵬與大眾除了在技術方面進行合作,也在供應鏈方面有合作。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了彼此在其他領域更密切合作的機會。我們相信,作為彼此的戰略合作夥伴,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

小鵬與大眾的合作,並不具有排他性,我們對其他戰略合作持開放態度。小鵬更看重的是,我們如何為合作夥伴帶來價值,並為彼此創造價值,而不僅僅是供應商的關係。

分享到Facebook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