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驅動的阿里什麼樣?最新財報已經勾勒出輪廓

..

5月14日,阿里巴巴集團發佈2024財年Q4及全年業績。經過一年主動變革,阿里重回健康增長軌道:本季度,淘寶天貓GMV雙位數增長,阿里雲核心公共雲產品收入雙位數增長、AI相關收入三位數增長,海外電商實現45%的同比強勁增長……

這份財報中,AI相關收入高速增長最引人注目,這為阿里雲乃至整個阿里集團在AI技術革命中搶佔先機,奠定了紮實基礎。

去年9月,吳泳銘出任阿里巴巴集團新一任CEO后,提出了「用戶為先、AI驅動」兩大戰略重心。如果說此前「AI驅動」只是一個模糊、含混的概念,那麼這一次外界已經能夠看到清晰的路線。

財報指出,AI技術革新及應用爆發,帶動傳統雲計算需求增長,也為阿裡帶來了全新的增長空間。阿里積極投資於雲計算的產品矩陣尤其是AI基礎設施,以迎接AI行業發展的巨大機會,本季度來自基礎模型公司、互聯網公司,以及金融服務、汽車等不同行業客戶的需求強勁增長。預計公共雲和AI相關產品將實現強勁的收入成長。

AI築牢阿里增長的堅實底座

作為國內互聯網領軍企業,阿里也一直是AI領域的先行者。早在十年前,淘寶便已經將AI算法廣泛應用於商品和廣告推薦等領域,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近兩年,隨着大模型的浪潮興起,阿里再一次走在了前列,堅持開源與自研並重,全面推進AI大模型產業應用。

去年 4 月,通義大模型問世,緊接着阿里雲持續聚焦基礎模型的技術研發,綜合性能超越 GPT-3.5 的通義千問 2.0、通義千問 2.1 相繼推出。

今年5月,在距離通義大模型問世一周年之際,阿里雲又帶來了最新升級的通義千問 2.5。

據介紹,中文語境下,通義千問 2.5 文本理解、文本生成、知識問答及生活建議、閑聊及對話、安全風險等多項能力趕超 GPT-4。在權威基準 OpenCompass 上,通義千問 2.5 得分追平 GPT-4 Turbo——這也是國產大模型首次在該基準取得如此成績,可謂是「地表最強中文大模型」。

同時,通義還發佈了最新款的開源模型——1100 億參數的 Qwen1.5-110B,超越 Meta 的 Llama-3-70B 模型,成為「開源領域最強大模型」。

以通義大模型為代表的AI能力,作為阿里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其巨大能量目前已經在內部的多個業務場景中得以釋放。

在阿里最為核心的電商業務中,去年雙11期間,淘天集團旗下的淘寶問問、萬相台無界版、阿里媽媽百靈等多款AI產品集中亮相。

目前,淘寶正在推進的、旨在簡化中小廣告主投放流程的「全站推」功能也頗受業界關注。這項功能被視作淘寶能否在白牌市場對拼多多實現反攻的關鍵所在,其落地效果如何,可以說是當下行業對淘寶最為關心的問題。

在5月14日的財報電話會上,阿里披露了這項功能的最新進展:全站推處於小規模客戶測試階段……目前淘寶正在調整算法模型,利用更長時間來訓練模型,並基於更多客戶投放的數據,來提高對客戶ROI保證的效率。

阿里坦言,內部還需要時間來增加客戶,以及在不同行業和用戶群體中匹配流量。要看到全站推帶來明顯的收入增長,預計還需要12個月,但「這是一個確定性可以實現的過程」。

在海外電商業務中,AI工具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去年阿里國際站在賣家側,回復、詢盤以及分析數據的三塊業務場景都有開發AI應用功能,例如首個AI外貿應用「生意助手」、OKKI AI工具等。

作為和阿里雲協同最為緊密的AI急先鋒,釘釘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生態。今年4月,釘釘正式上線了AI助理市場,首批推出超過200個AI助理,覆蓋企業服務、行業應用、效率工具、財稅法務、教育學習、生活娛樂等類目。目前,用友、攜程商旅、墨見Molook等各領域SaaS企業已上架AI助理,加入釘釘AI生態。

同時,釘釘還對外發佈了一組數據:2023年4月18日釘釘接入通義千問大模型,截至2024年3月底,釘釘AI已超過220萬家企業使用,月活躍企業超過170萬家。

公有雲和AI的相生相長

除了大力投入自研,阿里還通過投資的方式,在AI領域進行了非常深入的布局。

今年3月,阿里領投了AI大模型公司MiniMax的新一輪融資。至此,阿里已經以投資為紐帶,串聯起了國內大模型創業領域的5大獨角獸——月之暗面、MiniMax、智譜AI、百川智能和零一萬物。

在已經自研了通義千問的情況下,阿里為何還要不惜重金,在資本市場頻頻出手?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深度神經網絡對於算力近乎變態的需求開始說起。

數據統計顯示,從2012年的AlexNet模型到2017年的AlphaGo Zero,算力消耗足足翻了30萬倍。ChatGPT橫空出世的前提是微軟Azure雲上的數萬張A100板卡,成本高達數億美元。

去年9月,紅杉合伙人David Cahn發文替AI產業算了一筆賬:大模型基礎設施建設要消耗2000億美金,大部分錢都要花在算力的購置上。但大模型的應用端每年最多只能產生750億美元的收入,這中間存在一個高達1250億美元的缺口。

這個短期投入和產出之間的巨大gap,使得大模型創業公司幾乎沒有可能自建算力,只能向雲廠商尋求幫助。雲計算的算力集中、靈活部署、按需付費、成本較低等特點,儘管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幾乎是算力短缺、昂貴的背景下的唯一答案。無論是訓練還是推理,大模型都離不開雲。

目前,幾乎所有熱門的大模型公司背後,都至少站着一家雲計算巨頭的身影,比如OpenAI早已選擇微軟Azure雲,Anthropic選擇了亞馬遜AWS,Midjourney則是Google雲的明星客戶。

因此,阿里能夠集齊國內大模型創業的5大獨角獸,某種程度可以說,是它們選擇了阿里,看中了阿里在雲計算領域的優勢。畢竟在大模型如火如荼的當下,優秀創業公司的門檻幾乎都要被投資人踏破。相比於錢,它們更缺的是算力。

雲巨頭可以為大模型企業提供寶貴的算力,反過來,大模型為雲廠商帶來的客戶增量也不容小覷。

去年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創始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曾把雲計算和GPT的關係比作電和電動機的關係:全球的各類電機消耗了46%的電,而大模型就像是智能時代的電動機——未來雲計算的算力很大一部分都會被各類AI模型所消耗掉。

抓住了AI模型,就等於抓住了最重要的雲客戶。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在電話財報會中曾表示,超過1.8萬家公司正在使用微軟的Azure OpenAI服務,這裡面有很多是 Azure 的新客戶。並且,其雲計算產品Azure的收入增長,也有不少是來自微軟提供的GPT 4入口。

所以,雲和大模型是彼此需要、相生相長的關係。

目前,阿里的雲與AI協同發展戰略已經初步收穫了成效。在5月14日晚的財報電話溝通會上,阿里方面披露,目前阿里的雲業務收入增長,主要得益於AI新產品的推動。

「在當前階段,我們觀察到許多新的增量主要來自AI相關產品。同時,AI產品的投入也帶動了客戶在公共雲、阿里雲上其他傳統雲計算產品的使用,我們認為這兩部分將相互促進。」

基於領先的產品組合、對AI基礎設施的布局及行業夥伴策略,阿里樂觀地估計,阿里雲的商業化營收在2025財年下半年能重返雙位數增長。

「用戶為先」贏現在,「AI驅動」贏未來

去年,阿里提出「用戶為先、AI驅動」兩大戰略。在「用戶為先」策略的驅動下,2024財年Q4季度,淘寶天貓的線上GMV及訂單量實現同比雙位數增長,重新找回了勢能。

如果說,「用戶為先」是阿里在補過去落下的功課,以確保在今天激烈的電商競爭中保持領先;那麼「AI驅動」便是阿里在為未來更高維度的競爭提前儲備知識和力量,以贏得未來。

日前,海外科技巨頭微軟、谷歌、Meta相繼發佈財報,均顯示了AI技術在推動收入增長中的核心作用。其中,微軟智能雲在由AI加持的Azure和Copilot雙擎驅動下,收入同比增長21%;谷歌雲營收同比增長28%,AI服務和谷歌WorkSpace增長強勁;Meta營收同比增長27%,且AI已經開始賦能媒體和廣告推送……

各雲廠商都對AI的長期盈利潛力持樂觀態度,並計劃加大投資以加速AI服務以及變現能力,這預示着算力集群和網絡互聯需求的增長。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AI對阿里雲未來的增長貢獻依舊有非常大的空間。

未來,在「雲+AI」的發展模式下,無論是自研通義系大模型,還是參投的5大獨角獸公司,應用端爆發都將帶動阿里雲大幅增長。

此外,阿里內部還擁有大量以電商為代表的C端應用場景,與AI技術結合後有望誕生大量爆款應用。這些應用的出現,無論對C端業務還是雲計算底座的發展,都將帶來廣闊的想象空間。

AI的時代才剛剛開始,但AI驅動的阿里,輪廓正在變得日漸清晰。

雷峰網雷峰網雷峰網


想在手機閱讀更多電子商貿資訊?下載【香港矽谷】Android應用
分享到Facebook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