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蘇建勛
ESG坐了一年過山車,境遇已經改變。
多位國內從業者告訴36碳,企業靠做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有的工廠一年節省了大約400萬元廢棄物處置費用;某上市公司的ESG評級提升后,在資本市場上帶動數億資金流入;還有的項目組在公司ESG評比中拿到一等獎,獲得了1萬元獎金。
ESG正在擺脫「花錢賺吆喝」的刻板印象。
從企業視角來看,不賺錢,一度是ESG的原罪,讓它被扣上「成本」、 「負擔」甚至「洗綠」的壞名聲——企業過去大多是為了應對監管,不得不被動地做ESG,抱着「交作業」的心態,做得不情不願。
「現在公司里的業務部門都會主動去做ESG。」有近20年ESG從業經驗的陳德亮說。他近幾年任職於國內某新能源頭部企業,明顯感受到業務方對ESG的態度轉變:無論是做營銷、財務還是質量管理的各部門,都意識到本職工作和ESG的相關性。業務方不僅會自發推動ESG項目,還會把這些信息提交給公司,希望被寫進企業的ESG報告。
「我們收集數據的時候,對方配合度高了很多,很積極。」陳德亮說,「我們不需要再去向他們提太多要求。相反,他們對ESG的思考還能給我很多驚喜,他們自己就在想怎麼做這件事。」
這背後是有真金白銀的經濟效益在推動。上述新能源企業的一家工廠,一年大約會產生一兩千噸廢液。過去單是把這些廢液運輸到外部處置公司,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一個ESG項目幫業務部門降低了這筆運輸成本。車間里安裝了一套環保設備,就地把廢液蒸發濃縮,產生的中水可以回收再利用,真正需要外運的廢液體量被降到原來的1/10-1/20。
經測算,這個ESG項目一年不僅可以幫工廠減碳260多噸,還能省下約400萬元的費用——一場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國內市場太卷了,企業到處尋找降本的機會,發現ESG能做到。」陳德亮觀察,尤其是在E(環境)維度,節能減排類項目帶來的降本效果更直接,業務方自然更願意做這件事。現實中的好處還不止降本。ESG項目效果好的話,業務負責人還能拿到獎金,幫助升職加薪。
政策面也給出了明確利好ESG的風向標。不久前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2024年要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和相關市場化機制,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發展,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這些都是ESG涉及的典型命題。
監管側也在發力。2024年2月,在證監會統一部署下,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同時發佈ESG信披指引。這意味着ESG將真正迎來強制披露時代。
來源: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截圖
來自國際貿易政策和歐美客戶的信號,也推高了ESG的地位。
36碳在訪談中了解到,一些海外客戶來到國內廠商做盡職調查,會專門去了解和觀察工廠的環境保護、用工條件等ESG相關議題。業務方接待客戶時,能感受到客戶對ESG的重視。
落實到可量化的維度,客戶看重企業的ESG評級。這也倒逼企業有針對性地去研究所在行業、客戶關注的評級標準——哪裡薄弱補哪裡,給自己漲分,衝刺「XX行業最高評級」的頭銜。
曾在多家跨國企業負責ESG管理30多年的ESG專家周國銀介紹,過去30年來,歐美跨國企業一直在全球供應鏈推行ESG管理,將ESG標準作為採購業務和供應商認證的重要內容。
「如果你不願或不能做到ESG達標,很可能會丟掉客戶。」周國銀說。歐美法律和貿易政策,會通過客戶的採購協議和採購訂單傳導到國內出口企業。「這種與訂單綁定的ESG標準的影響,甚至強於國內ESG監管。」
典型例子就是歐盟碳關稅、新電池法案的影響下,企業需要評估、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才能符合海外法規、保住市場優勢。「企業出海需要重視ESG,否則它會成為一道障礙。」陳德亮說,「如果一家企業的海外業務佔到三成,就需要認真考慮這件事了。」
告別「面子工程」,ESG搖身一變,從一個花錢的成本項,變得可以幫公司降本增效、拓展客戶。面對監管、市場的重重合力,企業也坐不住了——擺在他們面前的ESG議題也不再是做或不做,而是如何做好。
很多企業都走過這條路:質疑ESG,理解ESG,做好ESG。
01 從「重要但不緊急」,到「開始緊急」
ESG重要,這是企業們已經達成的共識。
36碳在訪談中了解到,企業初期重視ESG,更多是出於監管壓力。管理層普遍認同ESG很重要,但真正投入給ESG的資源有限,尤其是兩三年前,企業大多是聘用第三方出一份報告,拿個及格分即可,ESG項目在公司內部推進艱難。
「我們兩年前就成立了ESG委員會,但它不算一個正式部門,只是一個鬆散機構,也沒有明確的人事任命、績效考核這些常態化機制。它的職責主要是編寫報告,是個空殼子。」某新能源企業ESG從業者說,「CEO是主席,但從來不參與委員會的具體工作,就是掛個名。」
「多數情況下,企業對外部壓力往往是被動響應,起初會有抵觸反應,被監管壓力推着走,推一步挪一點,不推就不動。」周國銀說。對企業而言,主營業務、經營績效的優先級都遠遠排在ESG之上。
重要但不緊急,是ESG面臨的一個窘境。
時下這種境況正在發生改變。今年短短前三個月,有關ESG的政策不斷出台,監管側密集釋放信號:企業將要面臨一場「ESG大考」。
時間線已經明確。根據今年2月滬深北三大交易所發佈的ESG信披指引,報告期內持續被納入上證180、科創50、深證100、創業板指數的樣本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應當最晚在2026年4月30日前,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
上述規定涉及450餘家A股上市公司,合計佔A股市值的51%(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對這些企業而言,ESG報告將真正成為「第二份財報」,是它們在資本市場上的「硬性標配」。
更重要的是,監管側給出了明確的Deadline(截止日期)。這提升了ESG在企業中的優先級。
新規發佈后,很多企業做出了迅速反應。據《上海證券報》報道,今年以來,有36家A股公司新設ESG委員會,或將董事會戰略委員會變更為ESG委員會,並大多由董事長擔任委員會的召集人、主席或主任委員,而去年同期僅有10家設立ESG委員會。
除了監管側推進,近一個月來,各地方也在密集發佈ESG促進政策:上海的《加快提升本市涉外企業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能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北京的《北京市促進環境社會治理(ESG)體系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以及蘇州工業園區發佈的ESG行動計劃和激勵政策——這些文件都把ESG提上了地方產業發展的日程表,相應地,ESG也成為企業發展中迫在眉睫的一環。
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網截圖
從國際視角來看,今年也是ESG進程中的關鍵年份。
2024年1月1日,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ISSB)的兩項準則:IFRS S1(一般披露)和IFRS S2(氣候披露)正式生效。這是首套全球ESG報告標準,有分析認為,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國香港及其他境外上市企業在編製可持續報告時,可能會主動或被強制要求應用ISSB準則,上市公司和金融機構需要充分重視。
「我們一直在密切關注ESG外部監管環境的變化,每年會定期向董事會彙報新的規則指引、行業動態、評級情況等等。」李森2019年進入ESG行業,現任職於國內某港股上市公司。「ISSB新規出來之後,我們也在關注和研究。」
面對步步逼近的ESG,企業們已經有了緊迫感。
02 ESG落地前,先算一筆經濟賬
從概念到落地,ESG正在面對來自商業視角的審視。
在向董事會彙報ESG的例會上,李森不僅要介紹政策、風險和趨勢性的內容,還有一點不能缺失:對ESG具體項目的評析和建議,以便管理層做出決策:要不要投入、投入多少。
這是公司管理層的要求。每一個決策背後,都是一場短期投入與中長期收益的博弈。「管理層做決策非常謹慎,一定是算過經濟賬的,在商業上立得住。」李森說。如果是不見收益的純投入,很難被接受。只有論證做ESG的確對公司有益,能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問題,能帶來價值,管理層才會支持。
這也是彙報時的難點,ESG的商業價值究竟在哪裡?
首先來自資本市場。這背後的一個大趨勢是,很多金融政策鼓勵綠色低碳發展,投資市場盛行ESG投資,主張將資金投向環境友好的低碳項目。
這讓公司通過ESG項目嘗到了甜頭。李森所在上市公司通過成熟的可再生項目,低成本拿到了融資。「我們之前發行過一些綠色債券,利率非常低。公司也在這方面提前做了一些準備,未來綠色融資工具更成熟之後,我們已經佔住資源,肯定有優勢。」
來源:IC photo
ESG項目做與不做的背後,都是企業的精打細算。
ESG對主營業務也有幫助,李森稱之為「綠色競爭力」。他向36碳還原了一次「算賬」的過程:公司考慮在生產環節和包裝上做技術研發投入,降低產品的碳足跡。短期來看這會增加額外的成本,算下來每個包裝會比原來貴1分錢。
在現階段,公司市場部不願意接受1分錢的漲價,擔心消費者不會為溢價買單。但在李森分析來看,政策端正在推動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也有地方部門在和企業溝通,要給市面上的產品做碳足跡報告。
他判斷,未來的趨勢是產品的碳足跡標識就像配料表一樣,在包裝上一目了然,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尤其隨着綠色消費意識越來越高,這種影響就更明顯。
「通過前期投入、提早布局,如果未來公司的產品能比競爭對手的碳排放低百分之三四十,這就會成為我們的優勢。其他企業到時候再去做這件事,就比我們慢一步,成本會比我們高很多。」李森說。
「這就是在衡量前期投入與中長期回報之間的關係。所謂競爭力,無非就是先做的人佔便宜,后做的人成本高。」
陳德亮所在公司目前尚未上市,ESG給公司的回報直接體現在業務上。「我們不斷教育業務部門的老闆們,做ESG既可以幫公司拿下海外客戶的訂單,也能在行業里樹立正面形象和領先地位。這反過來會讓產品和解決方案更好賣,是一種競爭力。」
這種務實還體現在ESG報告的議題設置和側重點上。
公司會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和差異化地設置ESG報告議題。某ESG資深從業者告訴36碳,企業ESG報告中有大量和「碳」相關的內容,因為碳業務是公司發力的重點。「多寫一些碳,有利於讓客戶和潛在客戶把碳和公司聯繫到一起,形成一種心智,也強化了自己的招牌。」
「在國際上,很多行業都有自己的ESG標準,這些就是企業要披露的重點。」周國銀說。企業往往從政府、客戶、投資者、競爭者和社會公眾等五個角度,評估外部ESG要求的影響大小,從而決定是否和如何採納ESG標準。另外,與公司業務關聯強的,客戶或投資者等利益相關方重點關注的,也都是企業要重點披露的議題。
企業正在深挖ESG的商業價值。只有經濟賬真的算得過來,企業才心甘情願為ESG買單。
03 擰巴着,冷靜着,往前走
儘管ESG在近一年按下快進鍵,但從業者的普遍感受是:企業做ESG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某ESG從業者告訴36碳,所在公司雖然兩三年前就成立了ESG委員會,最近也招聘了專業背景不錯的ESG從業人員進來,但組織架構上並沒有實質性變化——依舊是個鬆散機構,主席由CEO挂名,CSO(首席可持續發展官)也不參與委員會的日常運作:「大家就是開開會溝通信息,以委員會的名義去做一些項目。」
更重要的是,總部視角下的ESG與公司業務存在脫節。「總部喜歡搞一些虛的東西,比如生物多樣性這類的項目,與公司業務、工廠運營完全沒關係。」上述ESG從業者對36碳表示。
在他看來,總部之所以熱衷這類項目,是投海外客戶所好,迎合對方的標準。公關部門也喜歡這類項目,可以擴大品牌影響力。但對公司來說,這更像是一場公益活動,員工們參與一下,做個志願者,圖個熱鬧。
而總部主導的ESG報告,也有大量的以前CSR(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影子——企業有選擇性地披露信息,報喜不報憂,難免有洗綠的嫌疑。
「真正的ESG實質性議題,一定是落在業務方,在工廠,而不是在總部大樓里。」
來源:IC photo
李森用「矛盾」這兩個字來形容最近一年做ESG的感受。ESG在企業里已經不是新鮮事物,但進入深水區之後,他感到推進ESG的難度越來越大,壓力也越來越大。
ESG能帶來商業價值,帶來好處,為什麼依舊難推進?
李森向36碳解釋了這種「擰巴」:「我們想用新技術去降低一款包裝的碳足跡,這會帶來成本增加。哪怕只是每個包裝貴1分錢,市場部現在也不願意接受,我們也不能保證消費端需要多長時間能接受這種綠色溢價。但另一方面,綠色環保又確實是未來的趨勢,會影響企業的聲譽和競爭力,我們必須推動內部往前走。」
一邊是不知道多久才會到的未來,另一邊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眼前的要務是保住價格優勢活下來——這是一道擺在ESG面前、左右為難的現實問題。
李森摸索到了一些方法:先不全線鋪開新技術,從單一產品的小規模生產和售賣開始。把產品放在線上售賣,配合環保主題的品牌營銷宣傳,主打年輕消費者群體,最終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隨着今年一系列新規出台,ESG的火越燒越旺。在陳德亮看來,ESG過熱未必是一件好事。一旦過熱就會有泡沫,反而會轉移人們的注意力,忽略掉真正值得關注的ESG價值所在——它本質上是一個賦能業務的工具。
「就像一些明星,既需要有名氣,才能有更多的收入和影響力。同時也害怕粉絲太狂熱,可能會影響他的作品創作和日常生活,需要把握一個度。ESG同樣如此。」
ESG一片欣欣向榮的同時,離不開冷靜思考。滬深北三大交易所今年初發佈ESG信披指引后,周國銀判斷,上市公司做ESG信披會面臨一場陣痛。
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按照雙重重要性,即對企業價值產生較大影響(財務重要性),和企業表現對經濟、社會和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影響重要性)來披露重要議題的信息。在周國銀看來,從披露ESG績效信息轉換成與ESG相關的財務信息,這中間跨度和難度都很大。
難點在於,企業如何判斷某個ESG議題和財務之間的關聯性。要講清楚某個議題與財務,包括現金流、投融資之類的關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在很多企業都講不清楚。
「這就需要建立一個模型,形成共識,披露出的信息才有參考價值。」周國銀說。在他看來,ESG信息披露標準太複雜,披露成本太高,也是ESG信披的痛點。「企業披露其內部ESG管理過程,可以參考IPC-1401ESG管理體系標準,類似於優秀的質量管理要參考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
據李森觀察,企業做ESG的共性痛點還有數據管理。很多企業的數據管理非常薄弱,有些企業的數據散落在各個部門,沒有專人統籌;還有些企業的數據收集手段非常原始,缺乏信息化平台。至於面向供應商數據的範圍3披露,大部分公司都還在摸索中。
「我相信未來趨勢會慢慢變好,只不過現在每一步都不會那麼容易。」李森說。
ESG前路光明,卻也遍布曲折。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森為化名。實習生薛昱婷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