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耿春亚(历翔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创办人兼董事总经理)
当许多优秀的香港人,急不及待北上掘金之际,更多优秀的内地人,选择来港扎根。
但由于政策所限(“输入内地人才计划”需由雇主为受聘人提交申请),加上香港创业气候欠奉,绝大多数内地精英,都以加入跨国机构或投资银行为首选。哪像五十年前,内地人南来后卷起衣袖白手兴家,结果造就了今天的李嘉诚、霍英东和郑裕彤。
耿春亚却是个例外。
他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唸书时,已是受重点培训的学生干部,当初若不来港,大可像其余大部份同学那样,加入官场,将来进驻中南海。
他还可以选择到美国唸书,回国后当个优越的“海归”。
可是他偏偏作了最少内地人会作的选择:留港创业。
耿春亚在零四年十二月成立“东方蜘蛛”网站,以“社交版阿里巴巴”为目标。身为“在港内地毕业生联合会”的主席,他知道像他这样以创业家身份留港发展的内地大学生,少如凤毛麟角。
*** *** ***
“东方蜘蛛”是一个社交网站,其模式类似内地服务中小企业的“阿里巴巴”(alibaba.com),藉为会员搭建平台,促进彼此互动。网站会为客户设计会员管理系统,助他们举办活动、进行电邮推广、网上缴款、及联网交流等。
“如果说阿里巴巴是一个促进‘金钱资本’交流的贸易平台,那么,东方蜘蛛就是一个促进‘社交资本’交流的社交平台。”耿春亚解释。
他说内地人不懂交际(networking),社交观念与技巧薄弱,但随着中产崛起,内地人也希望像西方人那样,拥有紧密的社交圈子,提升生活质素。而香港则是整个华人社会里尽收西方社交精华之地-香港会、赛马会等,多年来既是达官贵人交谊联欢的不二之选,也是身份的象征。
耿春亚就是看中香港这点优势,“阿里巴巴的总部其实设在香港,但马云为什么要跑到杭州去创业呢?因为那里是中国中小企最蓬勃的地方。那里有机会。”正如决心开拓“社交”事业的耿春亚,选择香港一样。
*** *** ***
耿春亚很理解香港人对“边缘化”的恐惧:“以前香港的优势是,面对美国人,自称‘我很理解中国’;面对中国人时,又可以说‘我很理解美国’,如此便可轻易地左右逢源,两边都吃香。”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海归放洋回国,中国人开始不必靠港人:那么多海归,为什么要找你;而美国人也同样开始以内地人为首选,遂渐渐冷落香港人。
但耿春亚认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必如此陕隘:“什么是香港人最擅长的?那就是既理解中国的环境,又熟悉国际竞争与西方的游戏规则。香港人若要定位,就要证明自己不论往东还是往西走,两个方向都走得比其他人更远。”
因此,香港人现在应该这样说-
面对美国人:我比你理解中国;面对中国人:我比你理解美国。
“就像赛跑,你不必比其他人快很多,你只需要比别人快零点一秒就可以了。”耿春亚说香港过去赖以成功的模式,深度不够,今后要更努力,在两个方向都要伸得更远。
*** *** ***
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戴物”,令耿春亚想起了苹果电脑主席乔布斯(STEVE JOBS)零五年在史丹福大学毕业礼上的演讲主题: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饥饿,保持愚昧)。
“STAY HUNGRY就是自强不息。要时时保持饥饿感,拚命追求知识,就像狼一样;STAY FOOLISH就是厚德戴物,即以德服人,不怕吃亏。”
从乔布斯的演讲中,耿春亚还悟出了“专注”和“梦想”的重要:“成功人士往往是一辈子都只拚命地在做一件事。
乔布斯在大学仅仅上课六个月,只上了一门课,那就是书法。这完全和科技扯不上关系,可是十年后,当苹果推出以视窗为接口的MACINTOSH个人电脑时,这些美丽的书法就派上用场了。苹果电脑的价值,就在于其外型、风格、和美感。这恰恰都和那一门书法课有关。”
耿春亚认为,每个人都肯定有一个定位。你必须自己去发掘什么东西居于你的中心,忠于自己,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才会快乐。
“我弟弟正在考大学,想考清华、北大,很苦恼。我就告诉他,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清华、北大生结果并不成功;而成功人士里,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人都不是清华、北大毕业的。许多人都选择名校仅因为想买个保险,其实那是平庸的选择。”耿春亚觉得,你要相信自己,敢于选择自己的路。
追随梦想者,应有勇气这样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乔布斯史丹福演讲全文,可参考http://news-service.stanford.edu/news/2005/june15/jobs-061505.html)
(香港start up 系列:之四)
配稿:香港应搞高科技
提起高科技,很多人觉得这不是香港的出路,原因很多,像没人才啦、没创业气氛啦之类。可是耿春亚不认同。他认为香港不是“有条件”搞高科技,而是“应该”搞科技。“与内地相比,香港市场太小,不能凭市场占有率取胜,必须靠高科技,走技术路线。”耿春亚说,香港资金充裕,法治又佳,加上知识产权能得到足够尊重与保障,是搞科技不可多得的福地。他又以以色列为例子,指现在不少小国,因市场不够大,都以高科技突围。
以色列人口仅及英国的十分一,但其创业投资却是英国的一半;去年,她吸纳的外资达234亿美元(约1,825亿港元),是零二年的七倍多!美国纳斯达克指数(Nasdaq)中有七十五间公司在以色列注册成立,是美国以外最多。这全拜以色列政府过去十年向创业者提供大量资助所赐。目前摩托罗拉(Motorola)最大的开发中心设于以色列,微软美国以外第一个设厂之所,也是以色列。
香港人才不够,的确是障碍。政府透过“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在不设限额、不限行业的前提下,单在去年已从内地聘用了5,656名专才来港。自零三年推出以来,其签证批发已日见宽松,但耿春亚认为仍不足。
“香港入境处应从内地最好的大学里例如清华、北大、复旦、交通等,挑选比如说最优秀的头一百名毕业生,直接把他们弄到香港来,别管他们有没有本地雇主聘用。”
耿春亚认为,香港政府不必太畏首畏尾,这些优秀的内地青年有的是知识,却无家庭负担,又不是老弱伤残,不会加重政府的医疗负担,是最好的劳动力。
想在手机阅读更多网络与创业资讯?下载【香港硅谷】Android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