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可回收塑料?可口可樂、達能和雀巢又被指控「漂綠」|焦點分析

文 | 呂雅寧 

編輯 | 蘇建勛

可口可樂、達能和雀巢又被指控「洗綠」了,這次是包裝上的「100%可回收塑料」惹出了麻煩。

11月初,歐洲消費者組織(BEUC)向歐盟委員會提出法律投訴,認為上述幾家品牌的飲料瓶並不完全由回收材料製成。這種「100%可回收「聲明可能會誤導消費者,讓他們認為一次性塑料瓶是「可持續的「,但回收它們的能力實際上取決於諸多因素,如基礎設施等。

可口可樂曾在印度市場推出100%再生PET瓶。圖源:Cision

這項指控同時得到環境法組織ClientEarth和環境標準聯盟ECOS的支持,他們呼籲這類公司停止發出誤導性聲明。

根據最新消息,達能、雀巢、可口可樂英國公司都對此指控給出回應,表明公司十分重視包裝循環性,但目前還未明確是否會停用這類表述。

「在歐洲,塑料水瓶根本不會被一次又一次回收成為新瓶子。瓶子『100%』的回收率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而且僅因為瓶子是用回收塑料製成的,並不意味着它們不會傷害人類和地球。」羅莎·普里乍得,ClientEarth的律師說。

她認為,企業不應該將回收視為解決塑料危機的靈丹妙藥,而是需要集中精力從源頭上減少塑料使用。

「塑料回收涉及到廢棄物的多個階段,從設計到回收到再加工,這背後是一個龐大的塑料廢棄物產業鏈,否則塑料的閉路循環很難建立起來。」同濟大學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對36碳表示。

有效回收,有多難?

這不是飲料巨頭們第一次被「盯上」。

今年11月15日,美國紐約州起訴百事公司,原因是百事公司使用的塑料瓶、杯蓋和包裝袋等一次性塑料製品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威脅公共健康。

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去年的調查顯示,從布法羅河收集到1916件塑料垃圾中,來源於百事的塑料垃圾佔比最大,佔到17%以上。而這些塑料垃圾會逐漸分解成更小的微塑料顆粒,通過飲用水系統最終進入人體。

紐約州總檢察長的訴訟文件中的塑料污染圖片。圖源:BBC

減少(Reduce),再利用(Reuse),回收(Recycle)」的3R原則已成共識。但解決塑料污染這一問題,難度要比想象中更大。

經合組織(OECD)2022年的數據統計,全球只有9%的塑料被回收利用;剩餘的塑料垃圾中,19%被焚燒,近50%進入填埋場;還有剩下的22%,被丟棄在不受控制的垃圾場、露天焚燒或泄漏到環境中。

首先,塑料是個很大的門類,大多數塑料包裝是由七種等級的塑料製成,不同塑料在很大程度上彼此不相容,所以實現規模化回收再利用的最大挑戰是原料分揀和清洗

再者,高品質、經認證的再生PET塑料比原生塑料的成本、售價更高,塑料回收這門生意還不具備良好的經濟性,進而限制市場規模。

同濟大學生態文明與循環經濟研究所陸莎向36碳表示:「當價格倒掛后,還可能出現『以新充舊』的問題,這也容易造成『漂綠』,這需要檢測技術、監管平台、標準制度等方面的共同應對。」

同時,即使是生產完成的再生塑料,也難以十全十美。

「以使用最廣泛的聚乙烯、聚丙烯塑料為例,這些製品在單次使用后往往最終被送入填埋場或焚燒,少部分以機械回收方式處理——即收集、分類、清潔、粉碎、熔化、改性和再造粒。但是,再生塑料可能存在顏色發黃、強度降低和光學缺陷等問題。」巴斯夫亞太區特性化學品部塑料添加劑創新技術中心亞太區技術總監尹滿凱博士說。

長而複雜的回收再利用鏈條、昂貴的新技術成本,以及對再生塑料高質量應用需求,都對塑料回收再利用造成挑戰。

着眼於中國,即使塑料回收率已超全球平均水平,但仍面臨問題。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測算,中國的塑料整體回收率約為30%。但當前尚未區分工業源廢塑料和生活源廢塑料,對生活源的塑料包裝追蹤和統計仍不夠完善。

「目前中國尚無塑料包裝廢棄物的專門收集體系,雖然回收種類繁多,但由於回收渠道來源混雜,難以有效監督廢塑料的來源和流向,後端再生產品質量把控難,能夠作為閉環回收的高質量塑料包裝廢棄物十分有限。」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英國)北京代表處塑料項目主任陳曉婷向36碳表示。

她認為,應對塑料危機,企業既是問題的一部分,更是解決方案的提供者。

如今一些企業已經展開探索,巴斯夫的尹滿凱博士向36碳介紹,巴斯夫在2021年推出一種塑料添加劑解決方案「IrgaCycle®」,專用於改進機械回收的樹脂塑料,以提升其性能,延長使用壽命,滿足高附加值的後端用途,如汽車、包裝、農業薄膜等。

此次受到指控的飲料大牌們,也並非毫無作為:比如可口可樂在英國推出「不會掉」的鉸鏈式瓶蓋,幫助解決瓶蓋難回收的問題。今年,可口可樂還開始與英國斯旺西大學合作,探索用大氣中提取二氧化碳來生產乙烯,再生產瓶蓋。

但巨輪難掉頭,特別是對於規模龐大、有海量SKU的消費品巨頭來講,綠色技術全面鋪開、改變消費者的市場習慣並非易事,仍需時間來推動變革。

「不會掉」的鉸鏈式瓶蓋。圖源:可口可樂

「漂綠」疑雲重重,綠色聲明需更謹慎

接二連三的「漂綠」指控下,無論是官方政府,還是社會大眾,對企業的環保行為都更加較真了。

就連一向重視環保工作的蘋果公司,也在今年推出「碳中和手錶」后受到質疑,原因在於蘋果公司部分供應商的碳排放量僅有小幅下降,部分甚至仍在增長。

今年,蘋果公司還以一個技術性理由,停止推動供應商向社會公開披露工廠層級的溫室氣體數據,這讓公眾更是無法驗證蘋果的「碳中和手錶」,是否真的是用100%綠色電力生產的。

從政策要求來看,特別在歐盟地區,打擊「漂綠」已成為綠色立法的重要方向,一些國家已制定法規限制此類行為。

今年1月,法國的一項「反漂綠」新規正式生效,對產品「碳中和」廣告和宣傳提出信息公開的強制要求,要求企業發佈報告表明產品碳足跡、減排計劃和碳抵消情況,甚至要將產品碳足跡細化到電力數據與排放發生的區域信息。

新規提出,若企業的宣傳中涉及「碳中和」、「零碳」、「零碳足跡」、「氣候中和」、「(碳)完全抵消」、「(碳)100%抵消」或具有同等含義的任何措辭,企業必須提供證明信息,否則將被禁止宣傳以及處以罰款。

在立法專家看來,這類沒有依據證明的表述,都屬於「誤導性營銷技巧」。

根據常識,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可能做到徹底零排放。若要實現「碳中和」和「零碳」,最後一步肯定是要購買碳信用,來抵消這部分排放。

比如,油氣行業就常年因購買大額碳抵消,被冠以「漂綠」名號。

綠色和平最新發佈的報告顯示,全球油氣行業的減排力度還很低,殼牌、英國石油公司、道達爾能源等全球收入前十的油氣企業,均未設置符合1.5°C目標的短期至中期減排目標與路徑。

同時,卻不斷有油氣企業推出「碳中和液化天然氣」、「碳中和駕駛」等概念與產品,大量購買林業碳匯等碳信用來抵消其碳排放,以達到環保宣傳的目的。

圖源:綠色和平

有業內專家向36碳表示,從企業組織架構上也能看出企業的「誠心」程度。如果企業將可持續發展職責,歸口於宣傳部門,且沒有專門的項目組來支撐,那麼可持續工作很有可能浮於宣傳表面。

如今一些上市企業,已從董事會層面設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這也有利於保證可持續工作的客觀獨立性,給其他企業作出表率。

碳信託(Carbon Trust)中國區總裁趙立建也向36碳表示,企業所有的對外聲明需遵循相關國內和國際標準,最好已經由第三方、獨立的外部機構進行認證、鑒證,並且要有充分的證據支持。特別是所有面向消費者的碳標籤,需要包括完整的產品生命周期。

根據最新政策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在11月22日聯合印發《關於加快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國家層面出台200個左右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規則和標準,基本建成重點行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全面建立國家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

作為評價低碳的重要概念之一,當前產品碳足跡的挑戰在於標準不統一,排放因子數據選擇缺乏統一規則,缺失基礎數據庫等。國家層面出台頂層設計文件,有利於構建統一的全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也更有利於妥善本土產品應對貿易壁壘,提升外貿產品競爭力。

特別是當公眾監督愈發嚴格,國際綠色貿易壁壘不斷擴大的背景下,本土企業產品走出國門後會面臨更多審視。有時本土產品自身具備很大的競爭優勢,但卻因為不專業的綠色聲明吃了虧,這就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了。

分享到Facebook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