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21日晚,網絡設備巨頭思科(Cisco)官宣,將以每股157美元的全現金交易收購大數據公司Splunk。交易作價280億美金,將以現金和債務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
這是思科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筆收購。而另一邊的Splunk則是數據分析領域的「老大哥」。兩者結合,也同時創造了本年度最大的企業軟件市場併購。
官宣公告里,思科毫不掩飾其雄心壯志:
這筆收購將聚集兩個強大的創新引擎,共同組建成為全球最大的軟件公司之一。
但這種巨型交易往往會面臨著嚴格審查,比如全球各地的監管機構等。兩家公司表示,若一切順利,預計交易將於2024年Q3完成。
消息公布后,Splunk股價上漲21%,而思科股價下跌4%。
在歡呼聲之外,據CNBC,一些分析師對潛在的產品重疊、監管審查和思科支付的價格提出了擔憂——Splunk今年股價低迷,交易前市值約為200億美元,思科卻支付了280億的高昂價格,這並不划算。
而面對巨頭併購創業公司,不少人也表達了老生常談的憂慮:創新更難了。有一位網友更損,吐槽「Splunk要Slunk(被奪舍)了。」
△來源:X(Twitter)
硅谷「買買買」達人,拿下大塊頭
在硅谷,思科一直就是以「買買買」來建立業務矩陣而聞名,Splunk已經是其收購的第248家公司。
不過,這次收購Splunk已經佔了思科市值的13%左右,這顯示出思科的決心。相比起來,以前的收購就是小打小鬧——在Splunk之前,思科最大的一筆交易是2006年以69億美元收購有線電視機頂盒製造商Scientific Atlanta,當時思科市值才剛剛超過1000億美元。
這次交易的雙方,可以說都是企業基礎設施的扛把子——成立於1984年的思科,是硅谷老牌網絡設備巨頭,賣路由器、交換機起家,伴隨着互聯網從興起到全球騰飛。
思科的產品普及到什麼程度?互聯網上近80%的信息,都經由思科系統公司的產品來進行傳輸。
△來源:思科官網
相較於思科,Splunk算是新一代創業公司里的新秀,也是新興的大數據領域裡「老大哥」,於2012年上市。
Splunk的出現和互聯網的普及密不可分。大量網頁、軟件的出現,意味着公司正在運行的IT基礎設施設備也呈指數級增加。
這些機器會產生巨量的運維數據——當數據存量大到依靠人已經無法完成分析時,Splunk就希望用AI和機器學習的方法來監控、分析這些數據,幫助IT運維人員快速找出和解決問題。
△Splunk上市;來源:TechCrunch
這一領域逐步發展成為如今的大數據領域,Splunk就是其中的「老大哥」。Splunk 2012年上市后風頭無兩,這也正是國內SaaS市場萌芽之時,引領了國內第一批大數據創業公司的發展。
但為何雙方在此時達成併購?
事實上,思科近年越來越重視其軟件業務,並且一直通過小規模收購公司,來補充自己的短板。
網絡安全則是思科目前重點投入的方向。僅僅是2023年,思科就收購了四家安全公司,包括威脅檢測平台Armorblox、身份管理平台Oort,以及做雲安全的Valtix和Lightspin。
收購Splunk也是遵循同樣的思路。思科是底層的硬件設施服務商,但想要更好服務用戶,純賣硬件當然不行。數據分析也和網絡運維、網絡安全密不可分——這正是Splunk的強項。收購后,思科在網絡安全領域可以說如虎添翼,做軟件也更有底氣。
而在財務角度,思科也想要轉換商業模式,轉型迫在眉睫。
雲計算的興起,讓思科很多的傳統後端業務都面臨消失的境地。以前,思科向企業直接銷售網絡設備,但如今雲計算公司建立機房,底層的很多運維工作自己就能完成。在前端,雲廠商對客戶直接賣算力即可,思科這類硬件廠商的價值會有所削弱。
思科的股價也因此連年不振。過去五年,思科的股價上漲了約10%,遠落後於納斯達克指數66%的漲幅,而競爭對手甲骨文和微軟的股價,在此期間增長了一倍多。
△來源:納斯達克
以前賣硬件往往是一鎚子買賣,但Splunk採取的SaaS模式主要是年費訂閱。收購Splunk,思科也是寄希望於能改善財務結構。思科CEO查克·羅賓斯(Chuck Robbins)就在CNBC採訪里表示:
等到交易完成,思科的ARR(年度經常性收入,SaaS或訂閱業務的關鍵指標)將增加大約40億美元。
焦慮轉型,一份AI時代的賭約
思科無疑還是一個非常賺錢的老牌巨頭——截至2023財年,思科的核心業務收入增長22%,達到291億美元,收購Splunk的念頭早在2022年就提出。
而從提出要約到如今交易達成,一個無法忽略的背景是:生成式AI的出現。
生成式AI(Genarative AI)出現后,對高密度的算力有海量需求,底層的基礎設施會隨之發生巨大變化。
這則併購交易的達成,會讓雙方能有更多時間積攢力量,互相補足,在AI時代站穩腳跟。
思科早在2021年開始,就將其核心交換和路由業務的名稱,從基礎設施平台更改為「安全、敏捷網絡」,重點提升網絡設備中的安全性服務需求。
而未來,企業會需要更多數據以及更強的分析能力,來保障自己的IT基礎設施穩健。
思科已經推出的安全雲產品,就已經可以讓用戶看到大量安全數據——網絡數據、身份、電子郵件、網絡流量、端點和流程等等。和Splunk結合后,思科安全產品中的分析能力也會明顯增強。
△來源:Splunk
思科CEO查克舉了一個例子,Splunk和思科的產品結合后,運用AI技術,企業對網絡威脅監測能從「事後響應」轉向「事前預防」,也能讓企業的網絡更安全和有彈性。
反過來,被收購后,Splunk也會獲得一段寶貴的耕耘新業務的時間。
Splunk這幾年的日子並不好過。
受美股持續震蕩影響,SaaS公司如今正處於估值低點。英國《金融時報》直言,Splunk被收購是SaaS市場一次「痛苦的清算」——前兩年,SaaS投資處於狂熱之時,上市公司的PS倍數往往能達到10-20倍。但Splunk股價在近六個月內就已經下跌20%,最近的倍數已跌至不到5倍,最終思科的7倍收購價已是「高價」。
對SaaS公司而言,估值體系已然重置,好日子已經過去。
近年來,Splunk同樣處在轉型期,從做傳統IT基礎設施的數據分析,慢慢轉向面向雲計算架構的產品。
但這些努力似乎收效甚微,Oppenheimer的分析師Ittai Kidron就曾表示,Splunk向雲的轉型「沒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生成式AI出現后,算力和應用規模都會急速擴大,許多底層設施新機會將會冒出來。比如,思科和Splunk如今就力推可觀測性服務——Splunk的觀測雲(Splunk Observability Cloud),就是針對超大規模應用和基礎設施的運維產品。
在這一層面,被思科收購后,Splunk在雲計算、生成式AI方面的轉型投入,也將會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兩位「難兄難弟」,如今選擇肩並肩一起走,這會為他們在AI時代贏得船票嗎?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