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品公司,「卷」向減碳黑科技|焦點分析

.. 文 | 呂雅寧 

編輯 | 蘇建勛

后疫情時代、氣候問題加劇的當下,消費主義狂歡開始消散,「人間清醒式購物」成為主流,這屆消費者開始選擇一種對環境、社會更友好的購買方式——可持續消費

這種變化進而傳導至消費企業端,他們試圖用更創新的環保技術,打動這群更理性的消費者。

「此前,大家都是卷價格、卷性能,當進入一個存量市場階段后,現在大家都開始卷低碳,消費者偏好在變,競爭對手也在變着花樣做環保,這已從一道附加題變成必答題。」一位消費品企業的可持續負責人對36碳表示。

有的企業從上游原料入手,用生物基材料替換傳統石油基:這類新材料來自植物園和菜市場,例如玉米、稻殼、蘑菇。那些時常出現在餐桌上的食材,搖身一變成了衣服、鞋包。

還有的企業熱衷於「收垃圾」。廢水瓶、舊T恤,原本會被遺棄的垃圾廢料,經過回收再利用后還能變廢為寶,化成新產品的原料來源,再度延續其生命周期。

從生物材料到垃圾回收,消費品公司正在減碳領域八仙過海, 不斷「卷」向黑科技。

用植物玩跨界,生物基材料成新星

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從植物中「長出來」。

當石油基材料誕生上百年之後,「生物基材料」這顆新星試圖打破這一格局。

生物基材料就是利用可再生生物質為原料,通過生物、化學、物理等手段形成的新型材料。

以植物為例,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吸收二氧化碳,如果用這些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植物來生產生物基材料,相當於產品有了更低的碳足跡起點,並且原料可再生、可降解。

因此,有些創新材料甚至會讓人以為踏入「菜市場」。

海藻、玉米、蘑菇、仙人掌,甚至是甘蔗渣、菠蘿葉、蘋果皮等水果食材,都開始被嘗試「穿」在身上。在時尚界,這逐漸形成「純素皮革」的概念。

比如蘑菇菌絲,菌絲體是蘑菇的根系網絡,具有防水和完全可生物降解的特性,是理想的環保材料。

蘑菇生長不需要光照,甚至可以幾天或幾周內就可以從孢子生長為一個成熟菌子。它還具備複雜的細絲結構,可以充當天然膠水。

一些品牌開始投資菌絲提取技術,比如lululemon自2021年起,就推出使用玉米尼龍、蘑菇皮革的瑜伽墊、背包等。

蘑菇菌絲製成的植物皮革。圖源:dezeen

不只是服裝,生物基材料還沿用到日用品領域。

索尼就從稻殼中獲得靈感:稻殼具有獨特的微型結構,三種大小各異的孔隙使其能夠吸附更大的有機物質,包括細菌、病毒、大型蛋白質等。

利用稻殼這種」天然除塵器」,索尼研發出一種多孔碳材料Triporous,可用於凈化水和空氣。

「10kg稻殼可製造出1kg的Triporous。這種材料不僅具有更高的吸附速度和效率,而且相比焚燒廢棄相同量的稻殼的情況,還能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和降低PM2.5。」索尼(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添田武人向36碳表示。

多孔碳材料Triporous。圖源:索尼

宜家則把生物基材料用在板材產品中。

為降低板材生產的碳足跡,宜家今年宣布將從化石基膠黏劑逐步過渡到生物基膠黏劑,其中就包含玉米澱粉的材質。

在物質生活不斷充足的今天,這批消費品企業則返璞歸真,向上溯源更純凈的環保技術。

但不可否認,生物基材料仍是新興賽道,大規模替代石油基材料還需要一定周期。

36碳採訪過多家生物基材料開發商,發現普遍一個共識:目前市場接受程度仍然有限,下游品牌商、客戶接受這項新技術還需要時間。特別在競爭激烈的時尚服裝行業,很多品牌還很謹慎,不會「大躍進」式地全面替換傳統材料,而是逐步提升環保材料佔比。

「只做漂亮的產品反而更容易,但若兼顧功能和可持續性,且讓客戶能信服,還很有挑戰。」一位企業的可持續負責人說。

生物基材料公司「中科國生」董事長王磊也談到:「讓市場接受新生事物是件難事,因為人往往有惰性,大家更希望接受已經習慣的產品。」

特別是當一些陌生字眼進入日常生活時,消費者既充滿期待,又存在抵觸性,包括對新技術的性能、品質、價值的質疑。企業面向消費者的「翻譯」工作還需跟上。

搭上「循環經濟」的快車,垃圾也有春天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句話不僅給「垃圾」正名,還概括出「循環經濟」的特點。

在循環經濟模式下,產品材料都應該被回收再利用,而不是在一次性使用后就被丟棄。

耐克很早就把目光投向可回收材料。Space Hippie(太空嬉皮士)系列就是其中一款代表產品——從鞋面到鞋底,都源於「垃圾」回收。

塑料瓶經過回收、粉碎、融化和再次壓制,可以轉化成全新的聚酯纖維材料耐克的Flyknit作為鞋面製作材料之一,就是由再生聚酯纖維紗線,以高效針織結構製成。

為了進一步減少碳排量,耐克又把鞋面上50%的再生聚酯纖維材料替換成工廠車間中剩餘的T恤廢料,用類似削木的工藝進行加工,代替加熱器或液壓機,繼而再次降低能耗。

廢塑料瓶和T恤組合成一種新型混合面料Space Waste,相比傳統紗線可以減少70%的碳排放量。 

對於鞋底,耐克依然全回收材質,發泡材料中的顆粒感就是來自Nike Grind 填充物:耐克將回收的舊鞋,通過Nike Grind技術進行拆解和再次加工,其中舊鞋鞋底會被製作成可重複利用的橡膠顆粒材質,它們不僅能用在新鞋生產中,還能用於建造環保球場。

 「過去,耐克在設計一款鞋子時,首先想到的是舒適性、創新性,但現在我們的第一考量是產品設計的環境友好程度。」耐克大中華區運營及物流副總裁常遠說。

耐克的循環設計創意靈感圖(左)Space Hippie實物圖(右)圖源:耐克

有類似想法的還有索尼。二十多年之前,索尼開始減少經營生產中的廢棄材料,「SORPLAS」就是索尼利用廢棄水桶、舊光盤打造的一種環保材料。

通常,再生塑料用於電子產品時需要添加一定含量的阻燃劑,以及其他添加劑和新塑料,以保證塑料安全穩固,這會使得再生塑料的比例僅能達到30%,但索尼用回收再造技術將這一比例提升到99%

索尼在研發廢水凈化劑、高吸水性材料等技術的過程中,發現通過磺化處理的塑料,能生成高阻燃性的聚碳酸酯。

由此,索尼自主研發出一種硫磺阻燃劑(PSS-K):該阻燃劑只需要添加1%,就能達到一般添加劑的阻燃效果。

索尼將大量回收的廢棄水桶、舊光盤,將其粉碎后混合,再加入硫磺阻燃劑(PSS-K)及其他添加劑溶融混煉,最終製成阻燃可再生塑料「SORPLAS」。

目前SORPLAS已經被用在索尼多款電視機、相機、手機,以及聯想筆記本電腦、新秀麗旅行箱中。

索尼SORPLAS的中國負責人杜敏介紹,SORPLAS可實現最高99%的再生材料使用率,而這些原材料都來自原本會被遺棄的、不起眼的日常塑料用品

採用SORPLAS材料製作的索尼BRAVIA電視機后蓋。圖源:索尼

循環經濟模式下,這些原本以垃圾場為命運歸宿的廢料,成了新的寶藏。

不過,回收技術是很多企業眼中的「臟活累活」,不僅要投入更多,還不容易出成果。

例如二手產品難免會有磨損,回收再利用意味着要「捨近求遠」:在參差不齊的質量基礎上,加以綠色創新。

如果做不到位,還會受到漂綠指控,這已成為快時尚行業無法脫離的夢靨。近年來,H&M就不斷被爆出這類醜聞:回收后的舊衣服並未得到妥善處置,而是流入非洲貧窮國家,成為海灘上的垃圾山,甚至被直接燒毀。

H&M的舊衣回收項目被頻頻質疑。圖源:CBC News

再者,創新技術帶來額外成本,容易產生「綠色溢價」,但對於不同消費者群體又有所區別。有的消費者是環保行動派,更看重綠色屬性;而有的消費者儘管有環保意識,但仍追求最低價。

凱度大中華區可持續發展負責人李妍向36碳表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消費習慣和需求,首先要尊重這一點。價格問題本質上還是有賴於綠色產品品類的不斷豐富,並對不同產品設置差異化價格策略,讓價格接受能力不同的消費者都能有得挑,而不是一昧提升門檻。

我們目前還處在一個艱難的磨合轉型期。以石油基材料為代表的傳統生產技術,存在了上百年。若以環保技術全面替換,且用規模化實現降本,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但至少能肯定,無論是企業還是消費者都開始尋求改變,正在成為可持續之路上的一群摸石者。


想在手機閱讀更多網絡與創業資訊?下載【香港矽谷】Android應用
分享到Facebook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