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edmi K60至尊版發佈之前,小米曾舉辦了一場名為「后性能時代」的戰略發佈會,在這場發佈會上聊,Redmi聊了自己和天璣9200+的各種淵源,以及它更強大的性能。

不過這場發佈會還提到了一個東西,那就是Pixelworks的X7獨顯芯片。
如果單提Pixelworks,各位可能會非常陌生,甚至說在Redmi說出這個品牌之前,很多人都不會將其和「自研芯片」扯上關係。
Pixelworks是一家成立於1997年的美國圖像顯示芯片廠商,最早是以投影儀芯片起家的,主供日系廠商3LCD投影儀主控芯片。

這家公司於2004年在上海張江成立了一家唯一全資子公司「逐點半導體」,其中絕大部分員工都是從事芯片設計等方面研發的工程師,主要業務有手機視覺處理芯片、視頻轉碼芯片和3LCD投影儀主控芯片及實施方案的開發和設計。

Pixelworks X7芯片就是由這家廠商所設計研發。值得一提的是,Pixelworks X7的7,意味着這款產品並非第一代,而是第七代。且客戶涵蓋HONOR、OPPO、一加、realme、華碩ROG、vivo等手機品牌,尤其是OPPO和vivo這兩家品牌,是Pixelworks收入佔比超過10%的客戶。
在目前手機廠商中,遊戲、顯示相關的一般分為兩類。像OPPO 馬里亞納X,vivo自研影像芯片 V2,這兩個才算根本意義上的自研芯片,且上下游都是自己的產品,所以在產品適配性和融合性上都有着更強的表現,這一點參考蘋果的A系列芯片就可以了。

而Pixelworks X7這種芯片,則還是屬於供應鏈的產物。由於是外掛芯片,具體功能的提供需要看產品的能力,很難做出屬於自己的獨有技術和功能。
手機配備所謂「獨顯」芯片的概念,其實是從2020年黑鯊手機2開始的。當時獨顯芯片是主要用在調控屏幕亮度和DC調光上面。
真正打出「獨顯」概念的,是2021年上市的iQOO Neo5,首次加入了獨顯芯片,主打遊戲插幀。在這之後,市場看到了獨顯芯片的噱頭和優勢,才廣泛的推廣出來。
但有一個非常誤導消費者的情況:在最早手機廠商宣傳所謂「獨顯芯片」的時候,一直都在營造這東西是我們「自研」的,給消費者一種手機廠商「心血之作」的感覺。
但實際上如果仔細看發佈會的朋友會發現,手機廠商強調的是與Pixelworks聯合研發(其實就是拿到產品后聯合調教),而在逐點半導體的業務介紹中,本身就有「提供實施方案」這一項。
直到近兩年使用Pixelworks芯片的廠商過多,手機廠商才開始將營銷目標從「自研」轉為「新一代」。

除此之外,從廠商的宣傳策略上來講,「獨顯」這一概念是完全錯誤的,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在誤導消費者,獨顯芯片的加入會大幅度提高遊戲畫面質量和流暢度。
但實際上,我們自己心裡一定要有一個概念:獨顯芯片所提供的能力並非是幫助手機處理器提高顯示畫面,更多提供的是輔助能力,或許叫「顯示輔助芯片」才更適合。

具體我們從「獨顯芯片」所提供的功能說起。
首先是畫面的插幀能力,雖然目前高刷屏幕已經普及,但有些遊戲由於對高刷沒有那麼大的需求,所以這些遊戲並沒有進行適配。
但從消費者角度來說,享受了太多120Hz內容,忽然過來一個60Fps的遊戲,眼睛會非常不適應。所以,插幀能力是在這一基礎上,從60Fps二倍插幀到120Fps,手機GPU的功耗並沒有明顯提升,但畫面效果卻提升了,這就是輔助的一種形式。

早期「獨顯芯片」所能提供的是二倍插幀,也就是從60Fps插幀到120Fps。但熟悉電視插幀的朋友都知道一個概念,插幀功能在電視上沒問題,顯示會更流暢,但當插幀功能加入到需要實時反饋的觸控操作時,就出現了延遲問題。
在實際兩幀之間加入一個只包含顯示無觸控參數的內容幀,這就在兩個實際幀之間出現了斷層,當這樣的情況不斷持續,就會出現畫面不跟手和延遲的情況。
目前,Pixelworks X7已經將這一能力做到了二倍、三倍、四倍插幀,也就是說遊戲只需要有30Fps的幀數,就能夠通過四倍插幀,變為120Fps。

請各位好好想一想,兩幀之間插入三個內容幀,只有1/4的內容是實際內容,3/4的內容都是插出來的,操作體驗感會怎麼樣?
基於插幀功能,Pixelworks X7還加入了「優化功耗」的能力,就是將本就是60Fps或者90Fps的遊戲,壓縮成30Fps或45Fps,再通過已有的三倍、四倍插幀技術給插成120Fps或者90Fps。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降低處理器功耗,只需要處理更低的畫面內容,就能得到更流暢的畫面。而壞處則是你要一直處於遊戲延遲之中。這一功能更適合一些單機類遊戲或對於延遲沒那麼敏感的網絡遊戲,比如CPU檢測器《原神》。
除了插幀這樣的能力,Pixelworks X7還有顯示相關的技術:
低功耗超級分辨率:將遊戲分辨率降低分辨率,再通過算法進行「超分(超級分辨率)」,也能得到相差不大的畫面效果。
畫面降噪+全時HDR顯示:這兩個功能其實不太一樣,但都是屬於類似「濾鏡」的效果,這裡我們放在一起說。畫面降噪是給視頻和圖片的噪點抹掉,讓畫面看着更通透。全時HDR則是根據AI算法,讓一些遊戲、視頻、照片內容增加HDR效果。
從我剛才所介紹的Pixelworks X7功能,其實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Pixelworks X7的主要能力其實還是處於「降本增效」的階段,降低手機功耗,提高畫面體驗。
所以在選購手機的時候,覺着「獨顯芯片」能夠提高遊戲畫面的想法,可以收一收了。想要真正的極致體驗不可能靠插幀來實現,不信你看目前市面上的高端旗艦,雖然在機身內加入了各種輔助芯片,但單獨增加一個「獨顯芯片」的還是少之又少(vivo 自研芯片V2主攻影像和顯示,插幀功能只是「捎帶手」,不能混為一談)。
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獨顯芯片只能進行輔助,更多是給中端產品使用(顯示、性能、散熱有缺陷),去補足各種問題,真正想要有更好的遊戲體驗,只能通過處理器自身的能力去實現。另外,目前的頂級處理器比如第二代驍龍8,在性能上完全能夠壓制的住絕大多數遊戲,完全不需要第三方芯片進行輔助,所以我建議各位在用一加Ace2Pro和真我GT5進行遊戲體驗時,不要開啟插幀,這兩台機器的散熱做的都很頂,完全可以消化長時間遊戲造成的發熱。
說實話,「獨顯芯片」在我心裡一直都是一個比較讓人心痛的東西,一方面是目前大多數國內手機廠商仍然無法避免「硬件整合商」的身份,高度依賴供應鏈所提供的產品,將其組合成自己的東西;甚至在上游廠商推出一個新技術的時候,恨不得每家手機廠商都起上一個不同的名字,讓用戶誤以為是廠商的自研產物。
另一方面,部分手機廠商明明已經看到了市場對於這一功能的需求,但仍舊沒有自己重起爐灶的想法,這種有用就用、得過且過的心態,真的很讓喜歡這一品牌的消費者感到無力。
或許只有當廠商丟掉所有拐杖的那一刻,國內手機產業才會徹底崛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產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