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AutoX,人們的腦海中往往跳出兩個標籤——肖健雄、只研發RoboTaxi。將兩個標籤拼湊組成一句話,既可以描述肖健雄的所思所慮,也能體現AutoX的業務重心。
在創始人肖健雄的帶領下,AutoX近幾年將全部的研發力量投入到RoboTaxi開發。與此同時,國內自動駕駛公司大多傳出輔助駕駛、垂直場景自動駕駛業務相關的消息,對比之下,只有RoboTaxi業務的AutoX似乎與「主流」格格不入。
如今自動駕駛行業的主流,是公司發掘更容易產生短期收入的新業務。輔助駕駛項目等短期需求相對緊迫、更快獲得收益的市場,雖然是紅海市場,卻仍然吸引了許多自動駕駛公司的注意,紛紛增設業務招兵買馬。而AutoX,逐漸成為國內少有專註L4級別乘用車自動駕駛的公司。
肖健雄並非不在意營收增長,相比短期收入,他更期望能在擅長的、有真正技術壁壘的領域保持第一,獲得可持續收入。AutoX認為贏面更大的市場,只有L4級高級別自動駕駛。
過去兩年,AutoX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第六代無人駕駛系統研發,預計還需兩年才能完成,開發周期比上一代系統長了一倍。跨度五年,超過1000名研發人員參與,為了打造整車符合車規級的L4級乘用車。只有這樣,AutoX才能放心量產RoboTaxi,開啟大規模商業化運營。
兩年時間不算短,任何足以改變公司、甚至行業的事情都可能發生,但肖健雄有足夠的耐心,「既然選擇干這件事,就必須有長期規劃的準備」。
現在,AutoX已經走出商業化的第一步,正在朝着目標加速前進。
終極目標:平民化自動駕駛
在深圳南山研發中心,新智駕見到了肖健雄。這位很少在公眾場合露面的AutoX創始人一如從前,瘦削而富有活力。
「2016年,AutoX剛成立時只有兩樣東西,一個是公司名稱,另一個是公司使命。」
AutoX的使命是「平民化自動駕駛」,肖健雄認為不用多久,RoboTaxi將是像智能手機般平常的物件。
這個場景尚未能在國內實現,如何抵達是當下更重要的問題。與其它友商以車費一折吸引乘客體驗,從而提高民眾對RoboTaxi的接受度不同,AutoX RoboTaxi收費按照網約車專車標準,只使用售價50萬元左右的克萊斯勒MPV。
肖健雄相信,必須首先讓少部分人認可AutoX的產品和服務,才更有機會將RoboTaxi推向普羅大眾。就像埃隆·馬斯克接手特斯拉汽車公司后,以109000美元起的售價推出電動跑車Roadster,雖然頗高的價格讓不少人望而卻步,但Roadster以破紀錄的續航,以及在替代能源汽車拉力賽中獲得第一名的性能表現,成功讓只有一款產品的特斯拉公司,打開全球多個國家地區的市場。
高端車型只是AutoX所提供的一部分服務,為了保障乘客安全,AutoX對電子電氣架構進行重新設計,確保RoboTaxi在各種極端情況下依然能正常行駛。熱管理系統、線束工程、電源管理系統等也被AutoX提升至車規級,車身的各種精密儀器時刻處於最佳的運行狀態。
(2021年AutoX發佈第五代無人駕駛系統,採用50個傳感器)
另一方面,AutoX RoboTaxi運行域目前已超過2000+平方公里,完全無人運行域面積已增長至300+平方公里。在這些區域內,AutoX介紹其RoboTaxi能夠像人類駕駛的車輛一樣在任意點停靠,而不是受限於站點密度,這為乘客節省了時間,還增加了打車頻率。
除了在城區行駛之外,AutoX正在將運營範圍拓展至高速公路。今年4月,AutoX獲上海市首批「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高快速路測試通知書」,可參與高快速路測試,覆蓋嘉定區域內G1503繞城高速21.5公里、G2京滬高速19.5公里道路。
在獲得少數人對AutoX的RoboTaxi服務的認可后,肖健雄計劃通過大規模量產RoboTaxi,在保證服務品質不變的前提下,不斷降低打車費用,讓更大範圍人群能夠將RoboTaxi納入日常出行的交通方式。正如特斯拉得到大量中高端市場份額后,計劃推出20萬元以下的車型。
L4級無人駕駛,AutoX的唯一選擇
7年前, AutoX公布了一段自動駕駛原型車路測的視頻:不同光照條件下,一輛林肯MKZ在公路自主行駛。視頻字幕強調,沒有激光雷達、超聲波雷達、差分GPS。肖健雄面對媒體稱:「已經沒有比這更便宜的(自動駕駛方案)了。」
六年後,肖健雄向新智駕回憶這段往事時,依舊驕傲:「現在很流行的無高精地圖純視覺方案,我們公司成立的第一件事就做成了。」
然而,這個在未來極有商業應用前景,令肖健雄仍然回味的L2輔助駕駛項目在視頻公布不久后就被終止,他們選擇了難度更高的L4級自動駕駛。
肖健雄相信,無人駕駛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無需人類參與的自動駕駛,才符合他對歷史發展大勢的判斷。
「很多人高估了短期發展速度,低估了長期發展速度。40年前,一台電腦是一棟樓的大小,微軟和蘋果誕生后,推動了個人電腦的普及。後來又有了智能手機的革命,將一台電腦放進了口袋。在未來社會,人們將對無人駕駛習以為常。」
懷着為人生增添一點意義的私心,和加速無人駕駛到來的夢想,肖健雄成為一家自動駕駛公司創業者,並且在2023年的中國市場,成為唯一L4無人駕駛乘用車賽道的捍衛者。
(2017年,肖健雄曾演講PC與自動駕駛之間的關係)
無人駕駛的形式並不止是RoboTaxi,巴士、卡車、環衛車等運輸工具都能自動化,而AutoX對其它領域的自動駕駛興趣缺缺。
讓他堅定專註RoboTaxi的原因不複雜:RoboTaxi只要在一座城市實現大規模商業化,就能把經驗快速複製到其它城市。
肖健雄認為,其他領域的自動駕駛產品To G屬性明顯,這導致其產品銷量必然受到多種限制,譬如政府採購的額度有限,自動駕駛公司需要不停換城市才能增加產品銷量,因此銷量的上限低。而RoboTaxi直接面向消費者,雖然對技術、服務的要求更高,但是能像短視頻等互聯網產品那樣「市場空間非常大,一旦打通就可以快速複製」。
此外,一手交錢,一手服務的商業模式,也能讓AutoX避免資金回籠周期較長的情況。
一定程度上,肖健雄的部分想法與Waymo高層類似。近期,Waymo推遲自動駕駛卡車項目時間表,將重點布局RoboTaxi。Waymo首席產品官薩斯瓦特·帕尼格拉希預計,後者2024年載客總人數超過10萬。
Waymo、Cruise兩家美國自動駕駛公司已經提供規模化收費的RoboTaxi服務,且運營範圍正在加速複製到多個城市,肖健雄認為,如果國內政策能及時放開,這種情形也能在中國發生。
大規模商業化,只差車規級RoboTaxi
只投入成本,不提盈利對於一家商業公司來說並不現實,各地法律法規的限制,讓RoboTaxi能像網約車一樣在街道隨處可見仍然遙遠,肖健雄現在能做的,只有「用笨辦法,特別誠懇地和各地政府溝通」。
這或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過效果已經初步顯現,AutoX已經在部分地區開展收費的RoboTaxi服務。
今年4月,AutoX RoboTaxi上線享道出行App,面向上海嘉定區的消費者展開RoboTaxi收費服務;5月,AutoX在深圳坪山區推出整車完全無人的RoboTaxi商業化收費運營,全無人駕駛區域達168平方公里。
(AutoX與享道出行合作)
商業運營的啟動,也離不開AutoX多年的準備。AutoX RoboTaxi已登陸享道出行、高德、大眾出行三大出行平台,通過與打車平台合作,積累了不少RoboTaxi運營經驗。
AutoX建立了超1000台RoboTaxi的車隊加速積累道路測試經驗,比Waymo、Cruise的車隊更龐大。為了高效處理RoboTaxi車隊每天收集的測試反饋,AutoX在北上廣深建立超算中心,僅深圳就有一整層樓的超算中心不間斷優化訓練。
大量車隊也帶來了維護的問題。過去幾年,AutoX建成10大RoboTaxi運營中心,兼顧車輛運維、技術運維、升級迭代等全功能。此外,還根據最大化RoboTaxi運營效率設計了大規模充電樁網絡,配備高速網絡、升降機、傳感器校準轉盤等專業運維設備。
目前,AutoX已在深圳坪山區試點整車無人RoboTaxi商業化示範運營,車內不僅沒有主駕駛位安全員,而且副駕駛、後排均無人。
AutoX在幾年時間裡建立一套周密的RoboTaxi運營體系,距離真正規模運營,似乎還差最後一步——量產滿足車規級要求的RoboTaxi。
為了開發車規級RoboTaxi,AutoX在2022年將研發人員的數量提升到1000人以上。肖健雄解釋稱,大量工程化問題如果沒有被解決,就不能提大規模商業化。這1000名技術人員在無數細緻的專業領域投入很深,每個人只負責一個細微的工作,一根電線、一個接口都對應着一名行業專家。
「自動駕駛等級越高,電子系統模塊更多更複雜,只要有一個小毛病,整個系統就崩潰。就像火箭的一根螺絲釘沒搞定,火箭上天就會炸,所以對它的要求特別高。」
搭建運營體系、嘗試收費運營、研發車規級RoboTaxi,AutoX正在按照自己的節奏推動商業化進程。
只打最有把握的仗
兩年前,新智駕提出AutoX國內的競爭對手是誰,肖健雄給出了四個答案。當這個問題今天再次擺在肖健雄的面前,他回答對手只剩下一個。
輔助駕駛市場的火熱,讓越來越多的公司轉身擁抱。肖健雄認為,對手們分散研發力量和投入,放緩了高等級自動駕駛的研發速度。
當多家自動駕駛公司傳出高階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定點項目的消息,獲得一筆可觀收入,AutoX卻並不心動。
他看到,有優勢的主機廠們傾向於自研自動駕駛系統,即使有的主機廠接受對外採購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外部技術供應商如華為,能通過品牌、技術和渠道優勢爭取到許多主機廠的合作機會。「不是每場仗一定能贏,最起碼得有打贏的把握才值得打。第一天就知道長期終局是輸,幹嘛去呢?」
他還是緊盯着無人駕駛,相信很快人們乘坐RoboTaxi穿梭在街頭巷尾,無論AutoX是否存在都是如此。
當然,肖健雄更期望AutoX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讓這個未來加速到來。雷峰網雷峰網雷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