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黃繹達
似乎沒人能在A股全身而退,哪怕是貝萊德。
近期,董事長湯曉東的離職與差強人意的基金業績,再次將貝萊德推上風口浪尖。
作為全球最大資管集團,貝萊德於2020年8月21日獲准批籌,2021年6月11日,獲得業務許可證,是中國首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
但開業兩年後,貝萊德並沒有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偏股混合型基金全部告負,且首隻基金貝萊德中國新視野已經跌超三成。
貝萊德旗下基金情況,圖源:wind
湯曉東離任貝萊德
從履歷上看,湯曉東屬於不折不扣的「洋務派」。
資料顯示,湯曉東1991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后赴美國德雷克賽爾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留學,分別取得物理學、計算機學、工商管理學三個專業碩士學位。
畢業后,湯曉東先是在科技公司擔任軟件工程師,2000年才進入金融領域,曾先後在摩根大通、荷蘭銀行、蘇皇銀行從事衍生品交易與風控工作。2009年回國進入證監會,任職期間,湯曉東參與過QFII政策的調整,以及基金業放鬆管制的改革。
2014年8月,他加入華夏基金,先是出任督察長,一年後轉任總經理。任內,他積極推動華夏基金國際化與數字化,與羅素投資聯手布局FOF、與微軟合作探索智能投資、與NNIP合作布局ESG投資、與TOBAM展開量化投資合作。
2019年,湯曉東被任命為貝萊德中國區主管,並加入貝萊德亞太區執行委員會。2020年8月,在湯曉東主管期間,貝萊德基金獲准批籌。2021年6月,貝萊德基金正式展業,這是國內首家展業的外商獨資公募,對中國公募行業的意義重大。
業內評價,湯曉東是一位具有國際化視野、儒雅、情商高、從不參與派系爭鬥的好人。從過往的工作經歷可以看出,技術派出身的湯曉東有着很深的外資烙印,且長期擔任管理工作。
對於中國區負責人的離職,貝萊德稱湯曉東的離任系個人決定,貝萊德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不變。然而,貝萊德基金目前糟糕的業績表現,董事長在此時離職也不免得讓市場多了一些猜想。
全球最大資管巨頭折戟A股
貝萊德成立於1988年,目前是全球資管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截至2022年底管理規模為9.09萬億美元(約合63萬億人民幣)。作為全球資管龍頭,貝萊德對中國市場的布局早在十七年前就已經開始。
2006年,貝萊德通過收購持有了中銀基金的股權。2020年4月1日,政策取消外資對基金公司持股比例限制首日,貝萊德火速遞交申請,於當年9月搶先成為了國內首家獲批籌建的外資機構。
以被動指數投資見長的貝萊德,在中國的首隻產品選擇了主動基金。2021年9月,貝萊德中國新視野在外資光環的加持下首募規模近67億元,認購總戶數超過11萬戶,認購首日獲得超30億資金搶籌。
首戰告捷后,當年11月貝萊德就申報了第二支產品——貝萊德港股通遠景視野。最近兩年,貝萊德不斷完善產品線,截至2023年6月8日,旗下管理着12隻公募產品,其中包括2隻偏債混合型基金、2隻二級債基和8隻偏股混合型基金(不同份額分開統計),管理規模合計62.97億元。
但從基金業績來看,貝萊德的表現不甚讓人滿意,目前8隻偏股混合型基金收益均告負,曾經引以為傲的風控專家似乎有些名不副實。其中,2022年成立的貝萊德先進製造A表現稍好,成立以來收益為-8.25%,即便在同類基金中排在前三分之一位置,但依然跑輸滬深300;表現最差的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成立以來跌幅已經超30%。
糟糕的業績引發投資者用腳投票。自成立以來,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持續遭遇凈贖回,A類份額從56.4億份跌至45.9億份,C類份額從10.5億份跌至7.3億份,份額贖回疊加凈值虧損,基金規模從成立時的67億元降至40.77億元,降幅達25.37%。
客觀來講,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有些生不逢時。首先,經過了19-21年的結構牛後,在美聯儲加息、國際關係複雜化、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下,A股大盤在21年末開始大幅回調;其次,近幾年的A股結構性行情為主,且風格切換、板塊輪動迅速,對於基金投研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成立於21年四季度初,彼時基金經理較為謹慎,重倉股估值不到20倍PE,倉位不到七成。進入22年後操作相對頻繁,每一季度的重倉股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似乎貝萊德外資化顯著的投研團隊也在努力適應逆周期下A股快速的板塊輪動,但新能源始終佔據着較高的倉位比例。
再看新能源的表現,從22年至今,新能源指數整體呈震蕩下跌之勢且振幅巨大,早已不復21年之勇。從業績歸因來看,重倉新能源是導致中國新視野損失慘重的主要原因,從新能源指數與基金凈值相似的走勢便可證明這一點。雖說市場不好,基金難做,但是主動管理型基金跑不贏寬基指數,那主動管理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貝萊德中國新視野凈值與萬得新能源指數走勢資料來源:wind,36氪
招募本土人才
貝萊德中國新視野配備了雙基金經理,分別為唐華和單秀麗,其實這兩位都是「自己人」,而且從業履職的外資屬性都非常濃厚。
唐華擁有16年A股投研經驗,曾擔任貝萊德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投研董事,此前在施羅德集團、香港鮑爾太平等外資的中國代表處任職。單秀麗曾擔任貝萊德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投資經理,貝萊德資本管理公司(威明頓,美國)量化風控/收益分析師。
但是外資的光環並沒有帶來優秀的業績,或許是意識到了海歸派的不足,貝萊德積極招募本土基金經理。固收領域從泓徳基金招來李倩,銀河基金的權益投資老將神玉飛於2022年加盟貝萊德。
李倩目前管理貝萊德浦悅豐利一年持有和貝萊德欣悅豐利。在貝萊德浦悅豐利一年持有季報中,基金經理表示債券方面優選高等級信用債券,均衡配置於城投及產業債,並充分運用槓桿策略。今年以來,債市走出了一小波牛市,但該基金卻沒有跟上市場節奏。2022年11月成立以來,僅取得0.27%收益,在同類基金排名763/1302。
貝萊德浦悅豐利一年持有A業績表現圖源:wind,數據截止6月8日
神玉飛加盟貝萊德后,今年3月成立了貝萊德行業優選,從他在銀河基金的就職履歷來看,由他管理的銀河智聯主題在任職期間(6.3年)取得了137.08%的回報,年化回報達14.86%,但貝萊德行業優選目前還是負收益,其管理能力還有待證明。
神玉飛任內銀河智聯主題凈值表現圖源:wind
外資機構光環不在
2003年1月12日,首家合資資管機構招商基金開業,外資在國內公募基金的征戰拉開了帷幕。外資資管入華二十年之際,外商獨資公募基金已經增至6家,包括摩根資管、宏利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富達、路博邁和施羅德。
A股經過三十多年的大浪淘沙,已然發展成一個特色鮮明的市場,所以外資的經驗並不能拿來就用,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外資機構在投資A股時會表現欠佳,同時也是驅動外資投研團隊本土化趨勢的一大原因。
從貝萊德的發家史來看,它的成功離不開時代背景,能抓住每輪時代浪潮,無論是80年代的債券投資還是金融危機后ETF的興起。但在A股市場,貝萊德還是一個新手,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看法。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諮詢並謹慎決策。我們無意為交易各方提供承銷服務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資質或牌照方可從事的服務。
36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