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專訪丨慕雲五:讀書這件事,遠比你想象的更有用

.. 小時候,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跟我們說要多讀書。從唐詩宋詞到世界名著,書籍伴隨了我們的成長,變成了鑄造我們精神堡壘的一塊塊磚石。長大后,還是會有各種聲音告訴我們,人一定要多讀書,多讀書才能有進步,但是,你有沒有發現,工作後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工作時長的延伸,工作壓力的增長,使得我們在工作之餘只想刷刷短視頻、聽聽音樂,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花費在閱讀上。哪怕心裡再明白閱讀的重要性,和那些好書的交集也只停留在讀書軟件里標記的一個個「想讀」,還不斷安慰自己說,馬了就等於看了。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36氪邀請了帆書旗下品牌光塵的CEO慕雲五老師做客後浪觀察室。作為資深出版人,慕雲五老師認為閱讀是件浪漫的事,無論你是富有還是貧窮,年老還是年幼,從事任何工作,都可以享受到閱讀的樂趣。和書籍打了多年的交道,使得他對年輕人讀書的現狀產生了很多不一樣的看法。

讀書這件事,比你想象的ROI還要高

36氪:如果我們想把閱讀的有用性聚焦於職場上的話,您認為多讀書對於一個正在向上發展的職場人有什麼比較好的作用?

慕雲五:大家在職場肯定是離不開算賬的,所以我們用投資回報率來給大家說一下。在《跨越不可能》這本書中講到了一個讀書的投資回報率,是這樣算的,分三種。一種是短的博客文章,大概800 個字,你要花3分鐘看完。一個負責任的作者,大概需要用3 天時間。 3 天的勞動成果,你3分鐘就可以看完。在特別有名的雜誌上,一篇長文章大概是5000 字,這種文章因為長而且厚重,你可能花20分鐘讀完,但是這個作者要花四個月時間來完成文章的撰寫。第三個就是一本書,一本 75000 字的書,你要花 5 個小時閱讀。作者如果負責任地寫出這本書來的話,可能要歷時 15 年。為了便於比較,我們都換算成分鐘,結論是,你在短博客、長文和書上面每閱讀1分鐘,相應的作者投入時間分別是:1440分鐘、8640分鐘和26280分鐘,這個就是投資回報率。職場追求高效率,讀書的效率一目了然。如果我們從學習技能和知識這個角度來看,書,是最濃縮的一種知識產品。當然我說的是好書,是值得看的書。

如何完成難度很高、別人都做不到的任務?讀《跨越不可能》,你會有所啟發的。

別把讀書當成什麼了不得的大事,輕裝上陣你才能更愉快地讀書

36氪:很多年輕人因為生活壓力、工作壓力等原因,常常沒時間讀書或者是不知道該讀什麼書?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時間和動力去閱讀,您有什麼建議嗎?

慕雲五:人生苦短,我曾經算過,普通人一生能夠完全看下來的書大約不會超過 1000 本。當然,很多人不看書。想看書,卻沒有大段的時間。所以,我主張的看書的方法就是你不要太當回事兒,有些書你翻翻就行。現在什麼都碎片化,讀書也可以碎片化。如果每本都從頭看到尾的話,壓力很大,沒必要。

我建議大家看書時注意保持獨立性批判性,《孟子》里有一句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就是說書里寫啥東西你別全信,不然還不如不看呢。讀書是個結合自身情況消化的過程,也是和作者對話的過程,要敢於批判你看的書,批判錯了也沒關係。看的書多了,慢慢的,自然會知道自己哪裡批判錯了。

你職場上碰見的所有困難挫折,都可以用這個方法解決

36氪:我們在職場上經常會遇人際關係問題和時間管理問題,肯定還會遇到挫折的,不管是領導的批評還是說項目沒做好。我們想請慕老師聊一下,就是您覺得有哪些書可以幫助我們去突破這些點?

慕雲五:有幾類書是對這些都有幫助的。第一類書它能夠讓提升你的思維、認知能力,提升你的境界。讓你變得更有智慧了、更聰明了。這個方面的書很重要,當你有了這樣的一個高度,你的大腦更強。你對這個世界、對社會、對人際的認識更準確、更高級的話,很多問題往往就不是問題了。比如這本《解惑》。這個書的作者叫舒馬赫,是一個很好的哲學家,一個哲人,他提了非常多的有意思的東西。這本書你看完以後,肯定能變得聰明些。我就舉一個例子,我們有時候遇到難解的問題的時候,你是需要跳開一個維度去解決的,而不是在這個平面上打轉。具體來說,舒馬赫把全天下的所有的問題分成了兩大類,一類叫匯聚型的問題,一類叫發散型的問題。什麼是匯聚型的問題?這個問題肯定能有一種解決方案。如果咱們人手不夠,那麼多招點人,幾百個人、幾千個人也能解決。比如發明桌子這件事,在全世界不同的區域,都發明了差不多一樣的傢具。有一類問題其實沒法有一種方案解決,因為答案可以多種多樣,沒法匯聚,它是發散的。比如孩子的教育問題。

這個思路可以運用在職場上。比如說,在工作中明明有一個問題是發散性的,但你卻給人家規定了KPI,規定了你要在什麼時候,要怎麼樣完成,那這些死也完成不了,完成了也可能是錯誤的。那如果是匯聚性的問題,你就可以用KPI,可以用一些考核,你自己可以給自己定。就比如剛剛談到時間管理,你在遇到發散性問題的時候,你時間管理再好也沒有用,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釐清問題的本質,比急着尋找問題的答案更重要。

《解惑》調整你的心智模式,幫你換個思路看世界。

犯錯了?恭喜你年輕人,你要成長了

36氪:有沒有哪本書對您來講意義非凡?其中有什麼故事可以分享下嗎?

慕雲五:《終身成長》。這本書我認為是你一切讀書甚至職場生活開始的一個入門的東西,一定要從這本開始,因為這本書讀過以後,你就能毫不畏懼、非常開心地去學任何東西,去讀書,去實踐,去學習,終身成長。這本書講的是人們有兩種心態,一種是固定型的心態,一種是成長型的心態。這兩個心態不是說你只能是固定型的人,或者只能是成長型的人,可能是你一個人中的兩面。固定型思維,認為什麼都不容易變,尤其是年齡越大的人,隨着他的年齡增長就會更加固定化。比如說我就是幹什麼的,我就是這個專家,我就干這個的,固定了,我就是這兒的領導,我就是不會犯錯,犯錯了以後我就會狡辯,這個不是我的問題,這是環境問題。他的生活很糾結,他經常不舒服,經常會防衛敵對。他會想盡辦法推卸責任,然後找別人的原因。

成長型的思維什麼樣子,遇到同樣的問題,出了一個錯誤,他就很開心地承認錯誤,而且他會覺得,唉,這就是一次成長的機會。下次不會有這個錯誤,甚至他還能解決這個問題,他就會進步。而那個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很難進步了,他的生活也很糟糕,心情不好。成長型思維如此之重要,他決定了你這一生會過成什麼樣。是,所以你越早看到這本書,越早接受這樣的說法,你願意選擇做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你這一生就會很好很爽。一個好的團隊,一個好的公司,公司逐步強大是因為每一個人都在各種各樣的實踐中遇到錯誤,不斷改進才強大起來的。

我的女兒今年 13 歲,上初一,從她上學第一天開始,我就認為考多少分都無所謂,而且考得越低可能還越好。如果她的分數是滿分的話,在我看來這不是個好事兒,因為它意味着一些不足的地方沒有通過考試檢查出來。如果她得了 80 分,OK,太好了,有 20 分是發現不會的地方了,然後我們把這 20 分學會就好了。

人生的所有的考試,包括高考,都要這樣看。不要認為哪個是定終身的,哪個讓你怎麼樣的,人是一輩子要學習的,終身成長的理念是你一輩子都需要學習和成長。所以如果我要去建議一個剛從大學出來的人,先看這本書。

延遲滿足,比立刻得到更幸福

36氪:《人生的底氣》這本書中提到了許多構建人生底氣的特質,比如善於反思、堅定底線、保持善良等等,您認為對職場人來說,這些特質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為什麼?您能分享書中一個讓你印象深刻的故事嗎?

慕雲五:這本書我認為是一個很難得的寶藏,我自己翻閱的時候有好多篇文章都特別有啟發。舉個簡單的例子,它裡面有一篇文章講到了你如何有所不為,如何決定不做什麼,也就是你的決策,你如何選擇。基於孟子的材料,作者樊登老師提了 4 條,這個事大家現在就可以掌握到。其中有一條很重要,比如說我們碰到了一件事兒,我們干不幹?我們做不做一個新的工作,一個機會來了。那你怎麼決策好?有一條原則是書裡頭那篇文章的最後一條,他講的叫延遲滿足。斯坦福大學做了很有名的實驗,叫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是把一堆小孩子叫到一起,給每個人發一個糖,然後跟大家講個規則,說你現在吃了,就沒了。如果你 10 分鐘內不吃,再給你一塊。然後這些孩子很小,一看那麼甜,那麼好吃,有的孩子就吃了。有一些特別乖,等着 10 分鐘又來一塊。這個實驗強大在哪呢?後來研究者繼續追蹤這些人很多年,孩子都長大了,這幫着急吃糖的孩子混得都不好。等着吃第二塊糖的這些孩子將來都發展得很好。這就是很有名的一個結論,叫延遲滿足。如果你能夠做到延遲滿足,不被眼前的一些東西影響的話,你的決策可能是對的。你這個人生可能就不一樣。藉助這個事,你會觀察到大多數人是不會延遲滿足的。糖這事,因為你是騙孩子,這個事容易,但是比糖更有誘惑力的一件東西扔到我們眼前來,我們作為成年人有時候就也是抵抗不了的。《人生的底氣》這套書就會給到你這樣的視角,告訴你在生活中怎樣修身修心,才能收穫更好的生活。

《人生的底氣》上下冊

樊登圍繞認知格局、個人修鍊、成事方法、識人用人、凝聚善意、正向成長、有效決策七個方面,選擇《孟子》中的經典篇章,從當下生活的實際應用出發,具體闡釋處事的智慧和成事的秘訣,每個人都能從《人生的底氣》中獲益。


想在手機閱讀更多博客及網站收入資訊?下載【香港矽谷】Android應用
分享到Facebook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