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大家選題會結束,還沒打道回府時,我拋出來一個問題:「大家這一年都買了什麼好物啊?帶電的不帶電的都行。」
結果,好傢夥,不問不要緊,一問才知道往日一起工作的同事今年購買的設備堪比「007」,這要不閉門談可能別人以為是什麼007中國分部聚會。
兒童紐扣追蹤器
當同事說到這款產品時候我就立馬來了興趣,這或許是問了一圈同事後,最出其不意的產品。
兒童紐扣追蹤器,顧名思義,這其實面向對象是少年兒童的智能穿戴產品,最主要作用是防止兒童走失。
目前來看,為保護好獨自外出的少年兒童避免被拐走的危險,相信不少家長都會準備一塊兒童智能手錶,這類面向兒童的穿戴設備往往內置了定位功能,但五顏六色的外觀和過大的體積都容易引起注意,續航時間也相對較短。而「兒童紐扣追蹤器」其實就利用其更為隱蔽的外觀,來替代兒童手錶的定位錄音功能。

我也在網上查找到了這類產品,這類產品最主要的功能是GPS定位,除常規定位模式外,還有多種定位模式可以選擇,同時還有電子圍欄、鎖扣防拆、多人管理和智能報警功能。
這樣形似紐扣的設備,確實「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我希望你永遠也用不上這些功能。
ToughBuilt 匣式裝填重型美工刀
我有個同事是軍迷,同時也是一個手工達人,家裡各種電動螺絲刀和美工刀等工具一應俱全,儼然一個「武器大師」。對於2022年購買最滿意的產品,他推薦了這款看起來非常酷炫的ToughBuilt 匣式裝填重型美工刀。

這款美工刀的使用方式其實和市面上其他的美工刀並沒有本質區別,最大的亮點就是產品名中的「匣式裝填」。

顧名思義,它可以像換彈夾一樣給美工刀配備不同刀片的替換夾,並且在換刀片時有類似彈匣卡筍一樣的釋放按鈕,使用起來非常炫酷,可以說是一款讓軍迷狂喜的產品,但是讓我花200多塊錢買一把美工刀日常就只是拆快遞用,我還真是下不去手。
AirPods Pro二代新春版和索尼Linkbuds
事情是這樣的,身邊有位同事問我有什麼真無線耳機比較好,於是我二話沒說就給他試了帝瓦雷雙子星,心想這款耳機不僅低音澎湃,APP軟件應用界面也足夠美觀,應該可以滿足他刁鑽的要求。
剛寄過去第二天,他就問我為什麼沒聲,我說可能沒電了,告訴他先充電半小時試試,結果他說:「垃圾。」
等過了半小時后,又問我為什麼連接不上,我說需要下載APP,之後先連接藍牙再連接APP才行,於是他又回我:「垃圾。」
最後在問了我一圈真無線后,他還是最終選擇了AirPods Pro二代,不過他購買的版本可不是普通版,而是兔年限定款,這款只在官網銷售並且限量。
和普通款最大區別是,新春版在包裝側面的蘋果logo變為了紅色,同時另一側有小兔子的emoji,在包裝外邊的這個圖案也被鐫刻在了包裝盒內的AirPods Pro二代充電盒正面,但色彩就和普通鐫刻版一樣為銀色了,在部分門店購買還會送限量的兔兔紅色掛繩。
除此以外,和常規版本並無其他區別。
我也仔細想了想,為什麼對於蘋果用戶來說,AirPods Pro二代依舊會成為大眾首選,歸根到底其實可以概括為三方面。
其一,極為方便的連接操作極大降低了學習成本,用戶根本不需要也不用在意是否要先連接藍牙。蘋果用戶可以做到開蓋即彈出配對成功小窗,同時也不需要額外下載APP,只要連接到蘋果手機后,可以直接通過下拉菜單或者設置頂部醒目位置直接進行降噪、通透模式選擇。
其二,AirPods Pro 2代或許是目前降噪最出色的真無線耳機,市面上有不少真無線耳機都會標出自家降噪性能是多少dB,這對於大眾用戶來講感知不強,而蘋果在這方面宣傳上,直接使用了「兩倍於」一代降噪效果,這對於體驗過初代產品的用戶就有個初步印象,加之隨處可見的蘋果體驗店,能讓消費者第一時間體驗到,「一耳瞭然」。
其三,極為舒適的佩戴感。蘋果的人體工學自然不用過多懷疑,但這裡我講的「舒適」是針對絕大多數用戶而言,對於我這種耳洞比較大用戶,AirPods Pro 2代非常容易掉落,太舒服反而會讓我不能及時察覺到在暫停播放后,耳機是否還留在耳朵里。
對於音質嘛,歡迎查看我之前撰寫的《2022年快結束了,為什麼我只留下來了這6款真無線耳機?》
而對於我來講,畢竟已經「閱機無數」,市面上絕大多數真無線耳機已經不能引起我足夠大興趣,除了索尼這款Linkbuds,它是今年我覺得少數非常有意思,售價還不貴的開放式真無線耳機。
從造型來看,Linkbuds和目前市面上大同小異的真無線耳機拉開了差距,給人帶來的第一個不同感受就是它的外觀了。
第一眼看到它,你或許很難相信這會是索尼的作品,不僅在索尼產品線中難以找到同類產品,甚至看遍整個行業,這樣的設計也是獨樹一幟的。
這款耳機吸引我的有兩點:極為舒適的佩戴感和久違的平頭塞聲音。
這款真無線耳機體型小巧,重量也很輕,戴起來沒有明顯的垂墜感。這是因為索尼LinkBuds採用了獨特的開放式腔體構造,耳機主體並不會完全進入耳道,索尼LinkBuds在主體后增加一個半圓硅膠支撐架,可以最大程度地貼合耳廓,並且為了儘可能多照顧到不同用戶的耳廓形狀,同時一次性提供了五個尺寸的支撐架,用戶可以自行選擇最合適自己的佩戴尺寸,每次佩戴時,可以稍稍調整下位置,就能獲得舒適穩固的佩戴體驗。
和大多數耳機不同,它搭載了全新設計的12mm環形驅動單元,耳機主體是一個圓環,這樣的設計比較特別,目的主要還是為了能夠讓用戶清晰地聽到周圍的聲音。聽音樂時,身邊的環境音也會穿過圓環而來,同時很巧妙地融入在了立體音樂中。
開放式的設計也有自己的不足,就是存在一定的漏音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索尼還首次在通話中引入了DNN深度神經網絡系統,它將人聲和噪聲分離,同時又能精準隔絕周圍的人聲。
而在聲音方面就很有意思了,因為採用了開放式設計,所以Linkbuds在聽感方面更加接近平頭塞,聲場非常寬闊,人聲也有不錯的距離感。
大疆DJI Osmo Mobile 6
作為一名「疆絲」,除了無人機外(我恐高),我已經接觸了大疆多款便攜攝影工具並做了很多推薦,像去年的大疆Action 2和Action 3,產品雖然非常好,但受限於去年環境問題,實際最終使用場景並不多。
反而是手持便攜雲台要比這些運動相機的使用頻次翻了一倍,我在大疆DJI Osmo Mobile 6上市后立馬入手,在體驗一段時間后,使用頻次已經超越了使用大疆Action 2和Action 3的次數總和。
這款產品和我之前用過的手持雲台簡直可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比如之前的「古早」雲台手機卡扣支架和雲台採用一體化設計,每次架手機時都需要一手撐開手機夾,一手扶住雲台桿,非常不方便。
而大疆DJI Osmo Mobile 6的手機固定夾和機身是採用磁吸設計,只需要固定好手機夾,之後「咔噠」一吸,手機就和機身牢牢固定住,並且在手機夾和磁吸部分都有清楚的鏡頭和卡扣方向標識。
不管是戶外還是室內,使用大疆DJI Osmo Mobile 6夾住手機來拍攝,整體操作特別「順滑」。
比如短按顯示屏旁邊的按鍵就可以在不同拍攝模式間操作,根據屏幕顯示圖標就能形成記憶。快速按扳機就能複位手機,短按屏幕下方按鍵就能快速切換橫豎拍攝,這些功能按鍵正好覆蓋到不同手指,可以很高效地快速切換。
而對於並不需要過多操作的室內拍攝場景,它也完全可以替代一部分腳架功能。
比如最近我在拍攝一些豎版短視頻,直接使用自帶三角架和雲台連接就能當腳架用,並通過搖桿可以很輕鬆調整角度,不過不知是因為三軸增穩對於處理器要求太高還是因為產品本身為了輕便需求,致使留給電池容量空間有限,導致這款雲台電池並不太經用,需要隨時充電。
小米Xiaomi 12S Ultra
這是我今年用過最舒服的Android旗艦機型。
有關於這款手機和其他旗艦機型影像對比,大家可以點擊《帶着5部旗艦機去環球影城,我差點被打》查看,在影像方面的表現這裡不做過多撰述。咱們就聊聊這款手機最讓我滿意的3點。
其一,是手機設計和握持感非常好。在購買這款手機時,出了一個「小插曲」,我原本購買的是黑色版本,想着這樣低調的外觀裸機攜帶外出不會打擾到其他人,結果拼多多送過來的是綠色版本,這個綠色版更加接近墨綠色,接近莫蘭迪色系中比較中性的那種,但要更為低調,配合頂部較大的鏡頭模組設計,有一種類似徠卡記者限定版的既視感,加上和類膚質塗層手感近似的皮革材質,在北京這麼冷的戶外拍攝也沒有玻璃材質手機后殼凍手。

其二,徠卡色彩味道「越來越濃郁」,隨着12S Ultra系統版本更新,到了MIUI 14后都不用再套多層徠卡鮮艷濾鏡就能實現非常不錯的色彩表現,對比強烈、影調濃郁、銳度也更加接近徠卡Q早期固件版本,不過整體風格依舊為現代徠卡風格,類似M10和M11之間。另外12S Ultra的三顆鏡頭色差非常小,在色彩表現上的具有不錯的一致性,不管使用超廣角鏡頭還是潛望長焦都有濃郁的徠卡色彩。
其三,MIUI系統終於不用再出第二個「小米聖經」了,MIUI 14是我目前體驗過最接近iOS跟手度的智能操作系統,大家都知道安卓和蘋果之所以會有明顯的「手感」差異,一方面是因為觸控響應優先級不同,另一方面是運行環境不同,MIUI 14的光子引擎架構通過對安卓底層「動刀」來提升整個系統的流暢度,配合LPDDR5和USF 3.1釋放全部性能,進而提升整機的流暢度。
但在現階段小米12 SUltra也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比如和小米13 Pro定位過於接近、頂級旗艦生命周期過短都或多或少讓我這位老用戶有種「背刺」感。
杜比影院和IMAX影廳
這是我今年最後推薦的一個「大件」。
它們改變了我對於「影院」最直接且古板的觀影印象,徹底顛覆了我對於影院中聲音和畫面極限的理解。感興趣讀者可以查看不久之前撰述的看《阿凡達:水之道》,是杜比影院好還是IMAX好?
關於杜比影院技術這裡就不再撰述了,這是一項結合心理聲學和視覺心理學,還有建築聲學等一系列複雜技術綜合實現的技術,過於繁冗。
這不《深海》和《流浪地球2》都已上映,觀眾應該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呢?
相信這是不少消費者最關注的問題,結合我自己對於這兩部電影的前期預告綜合來看,《深海》這類注重色彩視覺表現力的影片,其實更適合在杜比影院來看,不過這裡大家一定要注意一點,一定要區分「杜比影院」和「杜比全景聲廳」,前者是由:杜比視界+杜比全景聲+杜比影院設計組成的,簡而言之缺少一部分都無法獲得最佳體驗。
對於畫面而言,杜比100萬:1的對比度也能帶來更高的動態範圍,對《深海》這樣以視覺表達為主的影片,自然能夠有色彩更為鮮艷、背景更乾淨的觀感,而對影片中的感情渲染,除了通過畫面色彩表現外,聲音的「渲染」同樣重要,在杜比影院的三維聲場內,每一個對象都具有與之對應的XYZ位置坐標。進行杜比全景聲混音時,位置坐標會被寫入杜比全景聲的動態元數據中作為音頻文件的一部分。在影院放映時,只要識別到元數據並讀取其中的位置坐標信息,結合揚聲器的配置情況即可將聲音對象正確地定位在揚聲器系統構建的三維聲場中。
這種機制能夠保證無論杜比全景聲環境下的揚聲器數量和位置如何變化,都可以相對準確地定位聲源,自然也讓觀眾更加容易伴隨着BGM進入狀態(聚說影片后30分鐘會讓大家「哭爆」,請一定要準備好紙巾)。
而對於有更為宏大場景的電影,比如《流浪地球2》,我個人建議直接選擇IMAX影院。
就以北京杜比和IMAX分佈來講,IMAX數量是要比個位數的杜比影院多不少的,價格也更「優惠」。
此外IMAX因為本身屏幕尺寸大,能帶來最為直接的視覺衝擊力,在選擇座位時我建議選擇稍微靠後一些的位置,這樣音響效果也會更好,因為之前我在對比《阿凡達2》電影時候,落座的位置很靠前,IMAX影院的聲音感覺非常散,之後我悄悄更換到後排,發現這時候12.1聲道真實實力才得以體現:聲場寬闊、聲像準確、人聲突出,也改變了我對IMAX影廳聲音效果不佳的印象。
好了,以上就是同事和我的好物推薦。大家這一年或者明年準備購買或者要去感受什麼新鮮產品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