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me GeForce RTX 4070Ti Vulcan OC:甜美的香氣

.. 英偉達早前已經發佈的 GeForce RTX 4090 和 GeForce RTX 4080 系列產品都擁有着極其強悍的性能表現,但在售價上還是勸退了不少遊戲玩家。加上 GeForce RTX 4090 和 GeForce RTX 4080 顯卡在厚度和重量上都比較誇張,對機箱內部空間和承托能力都是個大考驗。

不過終於,英偉達 RTX 40 系列總算是更新到 GeForce RTX 4070 Ti,不僅是機箱內部空間要求鬆了一口氣,對遊戲玩家們的錢包更是極為友好。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英偉達 GeForce RTX 4070 Ti 架構的具體規格,在英偉達發佈 Ada Lovelace 第三代 RTX 架構的時候就已經公布了三顆新 GPU 規格,分別是用到 GeForce RTX 4090 上的 AD102-300 和 GeForce RTX 4080 上的 AD103-300,還有就是現在 GeForce RTX 4070 Ti 上面的 AD104-400。

它們都是基於台積電 4N 工藝打造,其最大的完整核心有着 760 億晶體管和超過 18000 個 CUDA 核心,相比上一代 7nm 製程的 Ampere 架構上 283 億晶體管和 10752 個 CUDA 核心有着巨大的升級。

而在 GeForce RTX 4070 Ti 上則是具備了 7680 個 CUDA 核心, 可提供 40 Shader-TFLOPS, 40 個 Shader TFLOPS、93個 RT-TFLOPS、641 個 Tensor FLOPS 以及 12GB 高速美光 GDDR6X 顯存。

全新的 Ada Lovelace 架構主要創新點在於三個性能板塊,帶來了全新的全景光線追蹤技術、着色器執行重排序(SER) 和 DLSS 3.0。

Ada Lovelace 架構流式多處理器擁有高達 83 TFLOPS 的着色器能力,其吞吐量已經超過了上一代產品的 2 倍。同時第三代 RT Cores 的有效光線追蹤計算能力達到 191 TFLOPS,基本上能夠達到上一代產品 2.8 倍性能。第四代 Tensor Cores 具備高達 1.32 Petaflops 的 FP8 張量處理性能,對比上一代架構使用 FP8 加速性能得到了 5 倍的提升。

而着色器執行重排序 (SER) 技術,就是通過即時重新安排着色器負載來提升執行效率,從而能夠更好地利用 GPU 資源。這項新技術可以看作為與 CPU 的亂序執行一樣的重大創新,着色器執行重排序可以給光線追蹤帶來最高 3 倍的性能提升,整體遊戲性能提升可高達 25%。

同時,Ada Lovelace 架構光流加速器對比上一代帶來 2 倍的性能提升,使 DLSS 3.0 能夠預測場景中的運動,這也意味着神經網絡可以滿足在保持圖像質量的同時提高遊戲幀率。

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


在此次的體驗中,我們拿到了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在進行具體的性能測試之前,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這款新品的外觀細節。

包裝風格一如既往充滿這速度感,右邊的 Vulcan LOGO 則是其品牌高端顯卡系列的象徵。12GB GDDR6X 大顯存,最新 RTX 40 系列對 DLSS 3、Ray-Tracing (光線追蹤)、Reflex(低延遲) 和 Studio 新功能的支持都清楚寫明在包裝上。

在顯卡包裝內部依舊又厚實的保護海綿,給顯卡和配件提供全方位的防護,以免運輸中對顯卡本體產生破壞。

包裝內全部配件包括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電源線、神光同步線材、螺絲刀、外置智屏底座、抹布、手套、顯卡支架和兩塊可磁吸拆卸的 LCD 顯示屏與燈光組件。配件上相當豐富,而且這次 LCD 顯示屏的玩法也非常有意思。

首先還是看看顯卡的具體做工和外觀設計,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 延續了之前的設計語言,在外殼覆蓋上使用了大量的三角形、稜線等機甲元素,有一種金屬外骨骼的感覺,突出了 「后賽博」 的設計風格。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 採用了漩渦散熱器,上面有三塊全新的 「聚風鐮環」 104mm 散熱風扇,9 翼葉片設計,而且環環相連,大大增強了風扇本身的剛性。

從側面也能看到顯卡厚實的散熱模組和堅實的金屬框架,導流型鰭片不會太過密集,適當的間隙可以讓散熱效率得到更好的發揮。在散熱鰭片的內部使用了 4 根 6mm + 2 根 8mm 的導熱管提升散熱效率,在顯卡芯片接觸部分是採用了 iGame 真空冰片技術,內部充入冷凝液,可以在吸收熱量后通過相變原理散熱。最底層的部分是全鋁散熱金屬中框,為整塊顯卡提供牢固的保護。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 整體尺寸為 348.5*159.5*60.5mm,體積已經控制得很不錯了,特別是整體厚度只有 60.5mm,要知道之前 RTX 4080 系列顯卡厚度基本為 75mm 左右,對機箱空間要求就相對寬鬆了一些。

供電方面為 16+4 接口,TDP 功耗為 285W,得益於台積電 4NM 良好的功耗控制,就算想要超頻使用 RTX 4070 Ti,使用 800W 電源也已經非常滿足。想要替換掉老顯卡的升級難度也就更小,於遊戲玩家而言自然是好事。

同時七彩虹神光同步的數據接口也在電源接口旁邊,神光同步線材與顯卡電源線可以捆綁在一起,方便用戶理線。

在顯卡底部採用了鏤空背板的設計,能看到一部分主板細節。

顯卡側邊的 I/O 不鏽鋼擋板上共有四個顯示接口,分別是一個 HDMI 2.1 和三個 DP1.4a 接口。在左上角的按鈕,就是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 的一鍵超頻按鍵。顯卡默認核心頻率為 2310MHz-2610MHz,超頻後為 2310MHz-2775MHz。

以往 iGame Vulcan 系列高端顯卡的側屏基本上都是直接安裝在顯卡上面,不過 iGame RTX 40 系列迎來了全新進化,現在正以 「智屏」 全新面世。分辨率由上代的 480*128 像素升級為 800*216 像素,顯示效果會細膩很多。

重點是此次 「智屏」 採用了可豎裝顯示的磁吸設計,能夠用豎立角度磁吸在顯卡側面,帶來了更多玩法。

七彩虹甚至還專門為這塊 「智屏」 做了一個外置的底座,可以使用 USB 線材連接,同樣能夠使用磁吸的方式連接 「智屏」,也能讓 「智屏」 成為一個桌面擺件。

「智屏」 可以通過七彩虹自家的 iGame Center 軟件自定義顯示內容,能夠顯示 CPU、 GPU、溫度、風扇轉速等監控數據,也能夠顯示當前時間,成為桌面小時鐘,甚至能夠自定義圖片。相比之前屏幕僅能在顯卡側面顯示來說,「智屏」 的升級無疑大大增加了可玩性。

在 「智屏」 分離之後,七彩虹也提供了安裝於顯卡側面的燈光組件,同樣能夠帶來神光同步 RGB 光效。

最後,包裝內還贈送了金屬顯卡支架,如果用戶使用常規的橫置安裝方式,最好還是用上這個支架,可以有效分散顯卡本體重量對主板接口的壓力。

我們此次裝機選擇了鑫谷開元 T1 全塔機箱,這款機箱為右側全透設計,可以更好地觀察到機箱內部情況,還能讓各種 RGB 燈效有更好的表現效果。最大的優勢是採用了豎裝主板的設計,這樣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 也能通過豎裝的方式放置,也就不需要額外使用顯卡支架,加上前後風扇的對流,還能帶來更好的散熱效果。

水冷方面也採用了鑫谷崑崙 KL-360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內存方面為七彩虹 CVN 雙 16GB 內存,主板為七彩虹 CVN Z790D5 Gaming Pro。湊滿一整套七彩虹硬件,滿足機箱神光同步的 RGB 光污染效果。

裝機之後,RGB 燈光整體效果非常養眼,完全沒有浪費這個側透機箱的設計,在暗光環境下,也帶來了十分沉浸的電競氛圍。

GeForce RTX 4070 Ti 實測


接下來是關於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 的具體測試結果,具體的配置可以看下面的表格,目前配置足以發揮 RTX 4070 Ti 的全部實力。跑分測試基本都會給出 「未超頻」 和 「超頻」 的具體分數,有興趣的用戶可以關注一下兩者的具體差別。

首先是 3DMark 基準 Time Spy 項目,顯卡具體得分為 21936 分,注意這個是未超頻的分數。超頻之後得分為 22297 分,相比有所提升。

未超頻
超頻

要求更高 Time Spy Extreme,將會以 4K 分辨率測試 DirectX 12 遊戲內容,未超頻時顯卡得分為 10630 分,超頻後分數為 10817 分。其實可以看到,超頻后 DirectX 12 測試基本都有 1% 左右的提升。

未超頻
超頻

或許很多人對 Time Spy Extreme 得分 10817 分沒有多少概念,這裡以前一代頂端顯卡 RTX3090 Ti 為對比,同樣測試項目下較好的得分大概為 11180 分。這也意味着全新的 RTX 4070 Ti 已經比肩前一代最頂級顯卡,同時在價格、能效上都更有優勢,可謂是現階段 DIY 裝機的極佳選擇。

Fire Strike Extreme DirectX 11 測試,未超頻得分為 26029 分,超頻后得分為 26310 分。更高要求的 Fire Strike Ultra,未超頻得分為 13092 分,超頻后得分為 13276 分。

未超頻
超頻

Speed Way 專門測試 DirectX 12 Ultimate 性能的顯卡基準測試,包含了光線追蹤和傳統渲染技術,算是比較綜合的性能測試。在未超頻時,顯卡得分為 5267 分,超頻後為 5308 分。預估 《戰地 5》 遊戲中使用 1440P Ultra 都能獲得 155+ 的幀數,這個表現已經非常出色。

未超頻
超頻

Port Royal 是專門針對顯卡實時光線追蹤性能的基準測試,在顯卡未超頻時跑分為 13670 分,超頻后 13890 分。

未超頻
超頻

另外在 3DMark 的 DLSS 3 專項測試當中,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 在關閉 DLSS 時幀率為 63.03 幀,開啟 DLSS 3 之後幀數暴漲只 158.00 幀。而在 DLSS 2 當中,幀率只能提升到 147.07 幀。

從 DLSS 專項測試來看,專屬 RTX 40 系列的 DLSS 3 對遊戲幀率的提升作用非常明顯。其性能提升主要來源於 RTX 40 系列的第四代 Tensor Core 和光流加速器的升級,可以讓 AI 去創建更多高質量幀。可以說 DLSS 3是 AI 驅動圖形的革命性突破,在原 DLSS 超分辨率的基礎上,DLSS 3 添加了光學多幀生成以生成全新的幀,並集成了 NVIDIA Reflex 低延遲技術實現更快的遊戲響應,與原生相比,DLSS 3 可以將延遲減少多達 2 倍。

在這些 GPU 專項性能測試當中,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 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接下來我們還是通過實際測試去體驗一下這張新品顯卡的魅力。

首先是一個經典的老遊戲新版本 《Portal with RTX》,傳送門是非常有意思的 3D 空間解謎類遊戲,如今隨着光線追蹤技術的興起,開發商又重新推出了光追版本,讓這款老遊戲煥發了新生命。

先來看看這款遊戲的光追效果,在關閉光線追蹤的時候,室內光照完全是固定的,上下跳動的光球沒有對環境光產生影響,地板上沒有陰影,傳送槍也沒有光球的反射。而在開啟光追之後,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不僅牆壁陰影光線會隨着光球運動而變化,地板也有了更多投影陰影,包括傳送槍上也有了光球的投影和更多體積光,整體畫面看起來更加真實,更具有立體感。

未開光追
開啟光追

但對幀數影響最重要的,還得看 DLSS 3 的功效。在以 2K 分辨率下,開啟光線追蹤並關閉 DLSS 的情況下,《Portal with RTX》 僅只有 30 幀左右,基本上是處於不能玩的程度了,可見高分辨率的光追效果還是非常吃硬件。

未開啟 DLSS

不過在同一個場景下,同樣的畫面設置打開 DLSS 3 (自動),幀數立馬暴漲至 110 幀,同時畫質上並沒有下降太多。這也意味着,在 RTX 4070 Ti 的 DLSS 3 模式下,幀數大幅提升 3 倍左右,能夠完美體驗到 2K 120 幀的高清高畫質光追遊戲畫面。

開啟 DLSS 3

既然要體驗光追,那就不得不提及到 《賽博朋克 2077》,在開啟最高畫質並開啟 「變態」 光追效果后,甚至從車後窗玻璃上看到對面大樓反射過來的倒影,非常誇張。但實時幀率也只有 40 幀左右,勉強能玩,但肯定就是玩得不舒服。

而開啟 DLSS (性能) 之後,《賽博朋克 2077》 幀數馬上被提升到 110 幀以上,此時畫面細節沒有被降低太多,同時優秀的光線追蹤表現依舊。更重要的是,開啟 DLSS 之後遊戲對顯卡內存的佔用率有明顯下降,這也意味着玩大型光追遊戲更不容易爆顯存,功耗也會有所下降,對顯卡散熱也會更有幫助。

在經典的光柵遊戲 《荒野大鏢客 2》 中,畫面質量開至最高,同樣設定 2K 分辨率,在狼群關卡下山路時大概也有 65 幀左右,對於這種極度耗費顯卡性能的遊戲來說,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 有這個表現已經非常不錯。

而在開啟 DLSS (質量) 的情況下,幀數也漲到 90 幀以上,而且質量模式下對貼圖分辨率影響也極少,在這種幀數條件下,用戶已經能夠獲得足夠優秀、順暢的遊戲畫面體驗。能夠更好地沉浸故事氛圍中,體驗主角在 19 世紀尾巴橫跨美國的亡命之旅。

從以上這些高性能要求遊戲的體驗當中,我們已經能夠感受到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 那頂端的遊戲性能表現。在面對如今的各種大型 3D 遊戲來說,配合 DLSS 基本都能夠滿足 2K 120 幀的高品質需求。

生產力大增


當然,RTX 40 系列可不僅僅只有遊戲方面的提升。GeForce RTX 40 系列顯卡採用了第八代NVIDIA 視頻編碼器,現在已經支持最新的 AV1 視頻編碼合適。使得 HEVC 和 AV1 雙編碼器在 RTX 40 系列顯卡上的處理速度比 RTX 30 系列顯卡快了 2 倍。

全新 AV1 編碼器,可以讓視頻主播能夠以更高的分辨率和幀率進行直播,例如 1440p 120FPS 的電競直播,或 4K 60FPS 的高畫質直播,目前已經支持 OBS Studio 與 Discord。同時 AV1 編碼器還增加了對高動態範圍和低延遲等高級編碼功能的支持,其中剪映專業版、DaVinci Resolve 和 Adobe Premiere Pro 插件 Voukoder 都已經支持 AV1 編碼。

當然你也可以藉助 NVIDIA Studio 為你的內容製作提供有力支持,NVIDIA Studio是一個完全加速的平台,與 110 個 RTX 加速應用程序以及 Studio 軟件套件、創作者專用 Studio 驅動程序和軟件開發工具包配對,使藝術家能夠以他們想象的速度進行創作。

可以說,全新的 RTX40 系列對於內容製作者來說,生產力的提升是呈倍數增加的,對內容製作者極為友好。

在最後,我們通過 Geek3D FurMark 對顯卡進行高功耗測試,經過十五分鐘的烤機,顯卡頻率穩定在 2550MHz 左右,顯卡溫度為 67℃ 基本沒有再繼續升高。具體的顯卡功率在 300W 左右,顯卡核心功率在 276W 左右。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這個能效比和散熱能力是非常讓人驚訝的,特別是對比前一代 RTX 30 系列,在能效方面有了極大的提升,可謂是 「香氣十足」。

總結


經過這段時間的體驗,在 NVIDIA Ada Lovelace 的全新架構下,七彩虹 iGame GeForce RTX 4070 Ti Vulcan OC 能夠在遊戲性能、AI、光追、DLSS、內容生產、直播等方面都帶來了巨大的提升。

而台積電 4N 工藝,也為 GeForce RTX 40 系列帶來了升級非常明顯的能效比表現,同時顯卡溫度也得到了極好的控制。

對於不強追求 4K、8K 高畫質的遊戲玩家而言,GeForce RTX 4070 Ti 無論在具體性能、定價、功耗、尺寸、散熱方面都是目前的絕佳選擇。



想在手機閱讀更多Android 遊戲資訊?下載【香港矽谷】Android應用
分享到Facebook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