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讓我們看看「誰是最能吹」的造車新勢力

.. 年初的意氣滿滿,都變成了年末的鬱郁不得志。

如果將2018年作為新造車交付元年,不難發現,這麼多年過去了,造車新勢力吹牛的毛病改不了,年度交付目標從無限接近到遙不可及。去年蔚小理距離十萬輛大關都差臨門一腳,今年江湖就已再無「蔚小理」。新造車榜單上有了新朋友,有了新變化。

稍作注意你還會發現,在1號發榜的日子裡,月度交付量滿意度幾乎與發佈時間成正相關。滿意度越高,發佈時間越早。滿意度最不盡如人意的,一般都是在下班時間草草發佈。

還有一個月就到年末,今年各造車新勢力的交付情況也已成定局。不妨從目前的交付量看看,這一年來,誰的牛氣吹破了。還有那些完不成交付目標的背後,究竟是這個行業經歷的波折太多?還是吹的泡沫太大?

誰最離譜,又因為啥?

製表:品駕 數據來源:公開信息整理
製表:品駕 數據來源:公開信息整理

去年蔚小理雖未達成十萬輛,但是幾乎已經得到行業默認:蔚小理會保持大幅增長。

今年一開年的表現,也足以看出,手握各種新車計劃的造車新勢力們信心大增,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說,2022年要確保25萬輛,向30萬輛衝擊。

很顯然,今年小鵬汽車一半的交付量也完不成了。

去年11月,小鵬汽車剛剛創造了超過1.5萬輛的月交付輛新高,今年11月則回到了低點。產品還是那些產品,到底是需求變了,還是競爭更激烈了?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業務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在年初時也給今年有兩款新車上市的問界打了打氣,「月銷3萬輛,年銷挑戰30萬輛,明年100萬!」

不過一季度過完,余承東已經覺得年初的目標不切實際了。畢竟問界從3月才開始交付,問界M7的交付則要下半年。

從全球供應鏈情況來看,余承東也選擇面對現實,推翻了年初的說法,他認為,在全球汽車缺芯缺片的情況下,根本做不到30萬輛,第一年做到10萬-20萬輛就已經是奇迹了。

 圖源:源於網絡
圖源:源於網絡

雖然問界M5上市不到三個月,就創造了月銷過萬的高度,但是奇迹還是沒有發生。

11月問界爆冷,今年首次出現環比負增長。原因依舊是不可控的。問界的官方消息稱,11月以來,重慶等多地疫情給企業生產交付等環節帶來一定壓力。賽力斯重慶工廠、部分用戶中心和華為體驗店受到了較大衝擊。

有人手握訂單無法交付,有人交付太多,到底交到了哪裡,也成了迷。

今年下半年,一直蟬聯新造車銷量冠軍的哪吒,10月的交付量更達到了1.8萬輛,今年前11月,銷量已經超過14萬輛。按照15萬輛年度目標來看,哪吒今年可以肯定會超額完成目標。

然而對比上險數據來看,哪吒的爭議最多。哪吒汽車10月份上險量僅為9832輛(哪吒V為6241輛,哪吒U為3522輛,哪吒S為69輛),也就是10月交付量一半的水平。

這也是整個行業認為哪吒汽車尚沒有真正實現逆襲的原因。雖然從銷量來看,哪吒已經從二線衝進一線,但是圍繞在哪吒身上的問題依然很多。C端認可度,高端化轉型,如何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身。這些得看12月正式交付的哪吒S的表現了。

為啥新造車的年度目標從來沒有實現過?

整個榜單中,今年除了哪吒達成目標無疑,要說今年有希望完成交付目標的,非極氪莫屬了。

極氪的年度目標定的也比較接地氣兒,今年基本都要依靠極氪001一款車型的情況下,年度目標7萬輛,綜合了產能爬坡等多種因素,一路爬到了月銷過萬的新高度。

自主品牌出身,摸的清產能節奏,習慣於評估風險,營銷作風也相對保守。這些因素加起來,讓極氪今年的表現看起來相當穩定。

但是畢竟同行們都擅於玩花活兒,常在河邊走,極氪也開始學壞了。

眾所周知,新造車的榜單,定語數量也與注水程度成正相關。如今,在整體銷量還不具備加入整個行業大排名的能力時,各品牌都開始在自家榜單中找存在感。

玩得最溜的就要數理想了。畢竟在新造車企業中,理想打造爆款能力敢稱第二,就沒人敢稱第一了。

理想汽車發佈的榜單直接吊打全球對手。比如這個,「理想L9單月銷量不僅是中國市場全尺寸SUV銷量冠軍,並且比全球其他品牌全尺寸SUV銷量總和還要多」。

此前的理想ONE,也有相似的排名。比如連續數月霸榜中國新能源SUV銷量第一,全球前十新能源汽車中唯一的中大型新能源SUV。

而真正為榜單歡呼的,大概只有理想車主們。

極氪似乎也摸到了門道,定語只要能夠將特斯拉和比亞迪成功排除,成為第一就會成為大概率事件。

極氪最新的榜單中就用3號字體加粗加黑標註着:30萬以上中國品牌純電車型銷量冠軍。

 圖源:極氪公眾號截圖
圖源:極氪公眾號截圖

定語用的再好,競爭力這個東西也不是就能輕易烘托出來的。

理想用一個爆款革了另一個爆款的命,理想L9上市的有多隆重,理想ONE的退場就有多狼狽。而套娃車型理想L9、理想L8雖然讓理想保持住了穩定的毛利率,但是也讓理想的產品策略顯得黔驢技窮。

這也更呈現出了眼下新造車勢力的現狀:短期熱度與長期競爭力無法相輔相成。

這也回答了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造車新勢力的年度目標往往很難達成的問題。一方面,他們以口號式的輸出,樹立一個高目標來博得關注,另一方面,由於欠缺長期發展的經驗,沒有對於年增長率的系統考量,和對整個行業形勢的系統判斷,就妄下目標。

今年,他們低調多了

吹牛容易引火上身。

今年以來,蔚來就顯得低調多了。因為吃了太多高調的虧。雖然今年新車最多,但是蔚來依然無法達成銷量目標。不過好消息是,這三款誕生自蔚來第二代技術平台NT2的車型ET7、ES7和ET5終於扛起了蔚來月銷量的大頭,在11月份的銷量為11072輛,占當月總銷量的78.09%。

這也印證了造車新勢力的技術迭代能力還算扛打。不過,車型這麼多,卻沒有一款能過萬,這一點相比於問界、理想還是有很大差距。

今年零跑雖然完成了港股上市,但是坑也越來越多。開盤走低,彷彿走了當年蔚小理的老路。但是零跑的問題就如同它起色不大的月銷量一樣,產品升維挑戰,還沒有誰是順順利利就實現的。

零跑的前車,值得哪吒借鑒。

具備增程這一新造車「網紅」因素,和率先推出新能源MPV夢想家的嵐圖,明明玩的都是最火的細分市場,打出的卻都是最爛的牌。夢想家已經實現交付,11月的嵐圖卻實現了環比負增長。一年多以來,嵐圖持續不溫不火的狀態,也已經讓市場漸漸失去耐心。

有意思的是,近一年以來,在我們談論新造車榜單時,卻很少談到兩個品牌:廣汽埃安與威馬。

埃安11月銷量接近3萬輛,截至11月,總銷量已經超過24萬輛,是所有造車新勢力夢想的高度。

去年就開啟混改的埃安一直在尋求獨立上市,問題就是,銷量這麼高,埃安卻不夠「新」。廣東遍地大大小小的網約車,足以證明埃安的市場究竟在哪裡,而這也是非常「不新勢力」的玩法。

車型沒有關注度,這本身也是造車新勢力的大忌。

埃安其實過去一年來在電池技術與高端車型上也發了不少大招,只不過市場從B端回到C端,大體量之下,反而更難。

不將威馬列如榜單,對於威馬來說反而是好事。時值年末,整個新能源市場都在面臨是守住份額還是守住利潤的難題,特斯拉選擇前者,不惜連連降價,中國品牌們則選擇漲價,利潤為先。只有威馬選擇了降薪,先保住命。

年初的狂歡,大多要在年末的落寞中收尾了。


想在手機閱讀更多電腦與科技資訊?下載【香港矽谷】Android應用
分享到Facebook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