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的存續關鍵或許是政府--成立一個由人民監督、政府撥款的國家新聞基金會

..

 互聯網如何拯救新聞業?

將《華盛頓郵報》出售給 Jeff Bezos 的舉動,只不過是專業新聞主義衰亡戲劇中最新的一幕而已。

將該報出售給毫無報業經驗的超級富豪,格雷厄姆家族等同於將一個無價的國家財產交由一位外行人任憑擺佈。或許 Bezos 將盡其責任擺弄他的新玩意兒,也或許不會;但如果他不肩負起這個責任的話,這個僅存無幾的嚴肅新聞來源之一將會隕落。

這場在英語世界的危機將會在小語種地區演變成巨大的災難。英語市場是如此龐大,以至於廣告商願意支付一大筆費用來接觸數以千萬計經常點擊瀏覽《紐約時報》或者《衞報》網站的讀者。但是,葡語讀者群體數量,遠遠不足以支撐互聯網上的嚴肅新聞媒體。當沒人願意花錢購買傳統的報紙時,葡萄牙的民主又該怎麼辦?總不能寄望博客圈來收拾殘局吧。

  • 媒體擠向網絡發展,但新的商業模式在哪?

對國內外事件的一流報導並不是業餘人士可以勝任的,這需要經受大量的訓練;需要那些擁有熟練的技能,為那些既非學術專家也非智庫政策專家的普羅大眾闡明報導的記者,還需要那些在發佈當日熱點新聞時,能清楚認識到維持報社長期公信力之必要性的編輯。互聯網時代的報業能夠有很好的激勵作用,但若博客這項新科技的產物,缺少一個具可比性的的商業模型,它將會退化成一個後現代的夢魘——幾百萬張信口開河的口,卻沒一個人關心事實真相。

我們已經等不起那麼久來讓「看不見的市場之手」想出新方法,為嚴肅新聞業提供經濟支持。當然,一些財經媒體已經某程度上成功說服讀者來為在線內容付費;主流媒體現在亦在嘗試仿效這些成功案例。

但,如果數以千萬計的讀者並不能很快地屈服於 PayPal 的魔力的話,也是時候來些創新性思維了。

  • 讀者決定新聞價值,公家基金會撥款給價值最高的新聞媒體

對在互聯網媒體的入門者而言,仰賴 BBC 式的解決方案將會是個錯誤--政府作為一個主要的新聞來源是一回事,但一個實質上壟斷的媒體卻是另一回事。

當一個極具煽動性的政府取得政權的時候,以事實為本的批判性調查也可以宣告死亡了;在外圍媒體無法插足的小語種地區,這樣的風險尤其巨大。

再來說說基於互聯網的新聞價值評判體系了。在我們的方案中,每一篇在線的新聞報導結尾處都會詢問讀者,他們有否在政見理解上從這篇報導中有所裨益;如果有,他們可點擊 「Yes」 按鈕,這個信息將反饋到國家新聞基金會,一個每年都會獲得政府撥款的組織。這些撥款將遵循嚴格的數學公式頒發給新聞機構——收到越多的 「Yes」,從基金會獲得的撥款也越多。

某些讀者將會用這新取得的自由權利,去支持那些譁眾取寵的小報的所謂「新聞報導」,但嚴肅新聞業亦將會成功地獲得大眾的支持。只要基本的自由主義仍為大眾所尊崇,這共識便能抵抗政府任何監控新聞的試圖。

  • 在基金會補助媒體的生態下,新聞機構更要有一群忠於新聞正義的編輯和審查員

縱使如此,我們還是應該訂立一些約束條件。基金會不應該對造謠者有任何一絲姑息。對於那些意圖用保險金補償因不實報導,造成他人名聲損害的賠償金之新聞機構,基金會亦應該限制對其的撥款。

這就意味着,一個新聞機構必須擁有一群忠於新聞正義的編輯和審查員,否則它便不能以合理的價格買到誹謗保險。也就是說只有當新聞機構通過市場驗證,才有資格獲得國家基金會的撥款。當然還有很多制度設計上的議題需要考慮,但這些都是可以被解決的。

儘管互聯網也許令報業的舊有商業模式日漸崩塌,但是我們仍舊可以利用它來創立一個嶄新的、話語權更分散的體系,這個體系或會演化成一個更加生氣蓬勃的 21 世紀自由言論市場。

我們生活在這個政府財政赤字龐大的時代裡,並不是政府高談闊論主動變革的最好時機。但是上述的這個評判體系並不會演變成街頭免費小報的樣子。既然我們不能再寄望那隻「隱形的手」來挽救嚴肅新聞業,這將會是維持運作良好的民主系統的關鍵元素。

《華盛頓郵報》的出售並不足以說服以共和黨為主的國會,在現今預算削減熱潮中去資助成立一個新的基金會,但歐洲在這個議題上的領先地位並只不是癡人說夢而已。法國和德國將很快發現他們要比挪威和荷蘭好那麼一點,而這些國家都有資助自己國家文化的優良傳統。如果一個國家向前邁進且獲得成功,則必定會有其他國家緊隨其後。

(原文出處:TheHuffingtonPost;譯文來源:譯言;譯者:justkiddind。本文由譯言授權虎嗅網發表。)


想在手機閱讀更多Blog 博客知識資訊?下載【香港矽谷】Android應用
分享到Facebook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