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文作者 Adam Bao 有幸採訪到了中國電信行業的先驅人物、UT 斯達康創始人陸弘亮。陸弘亮不僅叱咤圈內,同時也是軟銀中國(SBCVC)的奠基人之一(軟銀中國曾為阿里巴巴提供了 1800 萬美元的啟動資金)。此外,他也與軟銀創始人孫正義(Masa Son)有着多年的深厚友誼,而二人相識的經歷可以追溯到他們的大學時期。
彼時,陸弘亮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附近的一家雪糕店擔任夜班經理。有天晚上,孫正義到這家店裡,要求店員在提供雪糕時要按照他的要求多放奶昔,否則就不付錢。在這件事情解決之後,這兩位擁有相似文化背景(都能講日語)的人士很快成為了朋友。此後,陸弘亮也成為了孫正義的第一個創業項目的合作夥伴。孫正義在這個項目中發明了一台有聲翻譯機,並隨後以 170 萬美元的價格把項目賣給了夏普。再之後,便是孫正義一路創辦軟銀···這些眾所周知的故事了。
本次,陸弘亮(下文稱為 「陸)」 向筆者(下文稱為 「Harbinger」)分享了他的一些個人故事、他在與孫正義合作中的感受、以及他把無線通信服務帶到中國這段歷程中的一些點點滴滴。
Harbinger: 能否談談你在大學時期的事情,比如你和孫正義是怎麼認識的,又是如何成為合作夥伴並肩作戰的?
陸:我當時在一家雪糕店工作。有一天,一位顧客到店裡要求要按照他的要求做一份雪糕,否則就拒絕付款。我同意了他的要求,並親自去給他送了過去。當時我無意中聽到他用日語交談,這讓我非常驚訝。然後我也用日語向他介紹了自己···這就是我們第一次見面的經歷了。
Masa 到學校比我晚幾年,但我跟他是學校里少有的能講日語的本科生。當時,他正在打算開公司,我在雪糕店又遇到了他,而那時我正值畢業。Masa 的妻子建議我去為他工作。我回應說我對此不感興趣,因為我已經打算好去從事一份正經的營生職業,沒想過創業之類的事情,而且那時也沒有創業這種概念。不過後來,Masa 表示我們需要去做的是去一起創造一些什麼,而不是去到某家大公司中寄人籬下。我了解他是一個多麼執着的人,最終我接受了他的合作念頭。
Harbinger: 那麼,你們的第一家公司是做什麼的呢?
陸:他說服我跟他合作是因為那時他得到了一份與夏普的合作合同,並且給我看了他的原型產品——一台便攜式有聲翻譯機。Masa 當時即將和 Masami Ohno 結婚,他向她承諾每天會進行一項發明。然後他就開始去把兩個隨機的詞語組合在一起,從中創造出一些新的概念。這個翻譯機則是結合了他的 「有聲」 和 「翻譯」 兩個念頭的產物。而這就是他賣給夏普的創意。
Harbinger:你認識孫正義 30 多年了,在你看來他這些年來都有什麼變化?他的 「300 年願景」 是否從最開始時就已存在?
陸:我記得,工作第一天時,他讓我來制定一個為期三年的計劃。我說,我甚至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你卻要我給出一個三年計劃?但他卻只是回應:「沒錯,是這樣的,我們需要在三年前就來做這些事情。」
他總是對現金流表示出濃厚興趣,希望能夠有收入,能夠獲得盈利。儘管他想在翻譯機的業務上干出一番天地,但他卻也在試圖進入雜誌行業,因為這裡會有廣告收入。當然,他對基礎設施行業也十分感興趣。
在我看來,他是一個非常不同尋常的人。他有很強的說服力,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當我第一次見到他時,他大概只有 20 歲。但這時他已經在說,我們需要打造可以獲得現金流的業務。這些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Harbinger:在京瓷工作了一段時間后,你離職並去創建了 UT(Unitech Telecom)。當然,這也是在 UT 和斯達康(Starcom)合併之前發生的事情。所以,你可以分享一下這其中的一些歷程么?
陸:在離開京瓷后,我回中國去尋找發展機遇,那大概是 1991 年。當時,中國的電信基建領域差不多是一片荒漠,而這顯然意味着是一片巨大的藍海。因此,我和伯克利大學的同學 Charles Xue(薛蠻子)以及通過 Charles 認識的 Peter Wang(王祖光)一起在這一年創立了 Unitech Telecom。
UT 從數字本地環路業務開始,發展自身的有線(固話)解決方案。UT 一度擁有中國數字本地環路市場中的最大份額,但我們認為,中國用戶真正想要的是更快的電話通訊。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需要打造一個無線解決方案。
當時在中國獲得一條有線通話線路需要花很多錢,而且就算你有錢也必須等上一年半載才能完成這些流程。但這時,有了我們的無線解決方案,一切就變得簡單起來。我們開始與松下合作,然後是三菱和夏普,不斷的去獲得他們的技術授權(譯者註:然後就是當年我們所能看到的家喻戶曉的小靈通)。再後來,我們也開始製造自己的芯片來保持自身的競爭力。到 2004 年,公司一共賺了 28 億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收入。
回到 1995 年,在我們知道 UT 可以盈利后,我們和斯達康合併了。我和薛蠻子以及吳鷹(斯達康創始人)一起去見了 Masa,讓他看了我們的公司。Masa 和他的兩位董事會成員決定給我們 3000 萬美元投資,買下我們 30% 的股份,儘管當時我們的營收或許僅僅只有 1000 萬美元。Masa 在這裡給了我們充分的信任。當時我跟他說,如果你現在不投資我們的公司,我們的規模以後會超過你們的。他呢,就說到,「哇,你這麼說很有道理。」 然後就開始對我們投了資。而之後,在他投資的注入下,UT 斯達康的發展速度也加快了很多。
Harbinger:UT 斯達康後來成為了一個相當大的企業,不過之後你也參與了軟銀中國的創建,能否分享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呢?
陸:薛蠻子是 UT 斯達康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他曾經也負責研發方面的工作。有一天他跟我說,我們的公司現在已經越來越大,但我也不太感興趣了。我想去創辦點別的東西,你能說服 Masa 創建一個中國風險基金讓我們在中國投資么?我說當然可以。之後我說服了 Masa,他同意了,然後給了我們 9000 萬美元,我們也提供了 1000 萬美元,這個 1 億美元規模的基金就從此成立了。
Harbinger:那之後軟銀中國投資阿里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陸:我記得,當時我們所有人(Masa、薛蠻子、吳鷹、黃曉慶/Bill Huang、我)都在聽馬雲演講,但我們都理解不了他所說的業務,而且我們對此也沒有什麼興趣。當時我們問馬雲的是,「你盈利了么?」 如你所見,我們是非常傳統謹慎的,如果無法盈利,你就很難獲得我們的投資。
從馬雲的話中,我們看不到任何盈利跡象。但 Masa 卻對此非常興奮。他說我們應該投出 1800 萬美元。在我的理解中,從 1 億美元的基金中投出 1800 萬美元是很不正常的,因為你不能在一家公司中投掉超過 10% 的資金。不過這時,Masa 則認為這會是一樁好買賣。我們想,好吧,既然你有 90% 的基金份額,我們就同意你的說法,所以我們就去投了阿里。當然,在最開始的時候,他們一直在燒錢,薛蠻子不得不去經常找他們說要節制一點。
Harbinger:你是如何看待當下的?以及,就未來十到二十年來說,你有什麼期待?
陸:以前,很多科技和技術都是在美國創造,然後中國複製進來再擴展開去。但現在,你可以看到是本地市場正在催生出種種新生概念,而這一景象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現。所以,創新現在會更多的去從滿足本地需求的過程中誕生。它不再是一成不變,而這與過去完全不同——早些時候,創新意味着是一種來自於美國的產物:你看到有什麼成功的地方,然後再在另一個地方重現。但如今一切都在改變,它已經等同於使用現有科技來在當下構建出最優解決方案。
編者註:
- 本文首發於 The Harbinger China,原作者為 Adam Bao,動點科技經授權后編譯發佈。
- 本文所表達的觀點是陸弘亮的個人觀點,並不能反映出 UT 斯達康、孫正義、或者陸弘亮所屬的任何公司和基金機構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