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困局背後的博士夢
我國農業基數大,作業流程有巨大的智能化、標準化提升空間。有機構預測,2020年智慧農業的潛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68億美元。2018年是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收官之年,2018中央一號文件公布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隨着技術發展的成熟,人工智能、雲計算等走進了農業領域,加上一系列的政策利好下,讓越來越多的資本轉向了農業市場。不少第三方農業技術服務公司湧現,麥飛科技就是其中一家。36氪近日與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宮華澤博士聊了聊,讓我們一起看看博士是如何將看起來高精尖的遙感技術同農業相結合的。
左起依次為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劉龍、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OO陳祺、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宮華澤
在創辦麥飛科技之前,宮華澤在中科院從事了近12年的研究員工作,「這一段工作經歷讓我真正知道了遙感的本質是什麼。也讓我開始相信,遙感技術其實在產業當中是能落地的。」
「3S」技術包括GIS、GPS、RS,是「數字地球」的核心,出身於遙感應用技術專業博士的宮華澤敏銳地察覺到,前兩種GIS、GPS都相繼落地併產生了巨大的商業價值,而RS遙感還缺少一個具體的落地場景。「如果僅是圍繞着GIS、GPS這兩個服務開始往下沉,RS(遙感)永遠是個配角。怎麼能夠將這個遙感技術變成一個主角?」宮華澤一直帶着這樣的思考。
這裡就必須要提到,麥飛的另一個聯合創始人陳祺,曾擔任阿里巴巴集團的產品總監。 二人曾是武漢大學的同學,畢業后雖然選擇了完全不同的路徑,私交卻不錯,每年都會有一些思想上的碰撞。「幾年期間我們一直在碰,但是從來就沒有一個點是完全碰到一起的。直到15年底,我當時說了兩個大概的方向,其中一個方案就是麥飛,我想要把遙感技術真正落到國民生產的環節中去,這是我們第一次能夠達成的共識。」
用全球8%的耕地,生產了全球21%的糧食,但同時農化產品消耗量佔全球逾35%——化肥、農藥越用越多,地越種越饞,曾是我國糧食連增背後的尷尬現實。為此,農業部於2015年提出了農藥化肥「雙減」計劃,並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
「病蟲害防治是農民非常着急的一件事情,而過去大部分農戶習慣憑傳統經驗施藥。」博士看到了農戶的痛點,想用自己深扎研究多年的技術去解決中國農業真正的痛點:將遙感技術下沉到生產環節。宮華澤告訴36氪,麥飛利用技術幫農戶節省種植成本,同時保證效果,核心邏輯是通過優化成本而生成利潤。
麥飛作業流程圖
為什麼選擇將C端農戶作為麥飛的客戶群體?宮華澤表示,「中國的農場還是偏少的,代表不了大多數中國農業真正規律性的東西。農民這一客戶群體雖然龐大,但客戶粘性非常高。合作一次之後,他會持續不斷的跟你之間做連接,我們的老客戶復購率可達80%。」
不僅僅有遙感,麥飛想給每一塊田建立檔案
近年來,中國農村勞動力持續減少、土地流轉加速,小塊農田連成片,這意味着智能化、機械化在農業這一場景下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農業這條產業鏈中存在諸多環節,而在市場上選擇從農業技術服務作為切口,利用遙感、大數據等技術提供栽培、植保方案和服務的公司並不只有麥飛一家。
根據業務開展以及公司戰略性定位需要,麥飛科技下設了5 家子公司,分屬「麥飛農業」與「麥飛空間」子品牌。與之相對應的,麥飛科技是技術線的,麥飛農業是業務線的,麥飛空間是數據線。宮華澤向36氪解讀了其中的邏輯,前期以我們最擅長的遙感監測為核心來打造這樣的一個技術體系,未來我們將不僅僅圍繞着遙感技術。我們目標是要做中國最大的農業技術服務商。「麥飛空間」是麥飛科技正在籌劃布局的農業大數據平台實施主體,承擔平台化產品與農業大數據商業價值變現的任務。
「我們的效果承諾是寫入到合同里的。其他的一些服務商可能是口頭承諾。而我們服務的防治範圍、防治周期等等,像保險條款一樣寫的很細,國內只有我們能夠做到。
而這背後的底氣源於數據算法的積累。「我們為什麼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我們真正知道農田當中爆發的情況是什麼樣。麥飛運用AI+遙感+大數據+計算機視覺的手段,收集作物生長情況,氣象,土壤等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判斷出農作物病蟲害情況,並快速生成科學施藥處方圖,通過科技手段為農戶提供精準且高效的農業服務,幫助農戶解決作物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問題。」
此前麥飛的slogan是「聚焦遙感監測及精準農業領域的人工智能服務商」,今年麥飛提出了新的slogan「聚焦視覺光譜技術的智慧農業大數據服務商」。slogan改變的背後是麥飛管理層對市場、自己公司定位理解的進階,下一步麥飛將更注重技術與數據的結合。
精準農業的前提,是要實現整個生產過程的數據化。「中國農業實際上是比較缺乏數據化基礎的。現在中國農業還沒有一個能夠伴隨農作物生長,並不斷採集數據、沉澱數據、逐漸反哺的服務主體。」
麥雲(Mcloud)農業AI雲平台
麥飛正在逐步建立中國農業的一套基礎數據的採集體系。宮華澤介紹,「這個數據採集不僅僅有遙感數據,還有氣象信息,更為重要的是農田的基礎數據,包括農田位置、邊界、土質信息、稻種品類、播種方式等等,數據會一直跟蹤到最後的產量,相當於麥飛給每一塊服務過的農田建立了一個定量化檔案。」
商業價值源於為農戶節省種植成本
4月初麥飛完成Pre-A輪融資,獲得了2500萬人民幣。當時對外披露的信息是資金將主要用於市場拓展、核心技術與產品研發。「今年我們主打的麥視系列、探測器以及所有的監測系統都已經完全落地場景化了,去年的時候還是屬於原型機階段,今年已全部產品化。同時我們還在研發第二代的監測系統「圖靈」。2019年,我們將會推出新一代的整體智能化植保解決方案。」
高光譜施藥處方圖
麥飛的商業模式是通過技術升級傳統的種植方式,用最低的種植成本,去達到最佳的種植效果。以水稻種植為例,麥飛直接與農戶簽訂服務合同,服務周期是一個生長季,大概4個月。麥飛的這套解決方案能夠幫助農戶降低種植成本達20%~50%。
2018年3月,北京麥飛科技有限公司在 「Hack Against Hunger」 全球性黑客大賽中榮獲國際獎項,該大賽由國際電信聯盟(ITU)和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聯合主辦。麥飛科技歐洲分公司商務總監胡高翔介紹說,麥飛科技創新性地利用高光譜遙感監測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農田病蟲害的實時精準探測,農藥噴洒的精準控制,極大改善了農藥過量噴洒問題。2017年在中國服務面積已達百萬畝次,農田農藥施灑量平均減少50%以上。據悉,Hack Against Hunger大賽獎項僅授予前三名決勝的項目團隊。
今年麥飛的業務三角形已經搭建完成,湖北、遼寧、江蘇是麥飛農業核心自營區域,這三個省位於我們國家水稻的主產區,代表三個不同的氣候特徵帶,南北東西均有跨度。「氣候帶的特徵差異,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數據價值,有利於收集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很多不同的典型數據。這個數據的價值,是麥飛真正想要做的。」
對於麥飛來說,團隊更傾向於廣泛尋求技術互補、業務互補的合作夥伴。今年,麥飛與中化農業達成戰略合作,在MAP智慧農業體系中為更廣大的農田提供監測服務。同時,藉助百度雲邊緣計算架構,麥飛科技實現了麥視監測機上的機上處理算法,數據即時處理效率大幅提高。該架構不用經過雲端處理,直接在監測機飛行業務中實時生成病蟲害監測圖,極大地提高了「麥視探針」的計算處理能力。11月1日,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還專門在主題大會上介紹了百度與麥飛的合作與成果。
在宮華澤看來,「現在到了中國農業一個必須要轉變的時期,無論是技術成熟度、政策面、還是實際農業結構的剛性轉變,都呈現出了不斷加速的行業變革趨勢。未來中國農業將會首先實現適度集約化,但根本訴求都會統一到農業土地解決方案上來,我們前期是通過技術來驅動整個公司的發展,後期是靠我們的數據來反哺與指引整個行業。數據價值的沉澱,未來不僅僅是反哺種植,還將撕扯出新的商業價值空間。」
據悉麥飛正在進行A輪融資,2019年將全面加速技術研發與落地,提升業務規模,開始發力於數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