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由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組委會主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承辦,雲從科技與賽迪顧問協辦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邊緣智能主題論壇吸引了世界頂尖的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與應用領域的世界領軍學者與企業家齊聚於此,分享邊緣智能技術與應用未來前景展望。
圖為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周波致辭。
圖為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王衛明為大會致辭。
雲從科技作為中國搶佔人工智能制高點的先鋒,9月14日國家工信部正式公布2018年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項目名單中,以「雲從科技」為首的人工智能企業承擔著這個國家的夢想。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黨委書記宋顯珠致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凌曉峰,德國漢堡科學院院士張建偉,IEEE會士施巍松,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孫會峰,地平線創始人余凱,Vertiv大中華區副總裁田軍,海康威視高級副總裁浦世亮發表演講。
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以「行業入口與邊緣計算生態」為題發表演講,向與會者展示雲從科技在邊緣計算領域的多項前沿技術與解決方案,並分享了對邊緣智能應用的未來展望。
——邊緣計算:雲從不斷創新,研發能接受各類場景挑戰的核心技術算法。
邊緣計算是指,在靠近數據產生端進行計算,將網絡、計算、存儲能力從雲端延伸到網絡邊緣,也因此擁有低時延、本地性高、對貸款要求低等優勢的新型計算模式。
人工智能強於人類的地方,在於它擁有并行處理能力,人工智能可以擁有多雙「眼睛」,去觀察這個世界並不斷自我提升。如果「眼睛」會思考,就減少了回傳大腦的「視神經」的負擔。不必將全部數據都上傳至雲端,減少了對網絡的負擔,避免了網絡堵塞,提高了網絡帶寬利用效率。
於是擁有上萬雙「眼睛」的人工智能成為了可能。
人工智能國家隊雲從科技思考將計算方轉移到「端」。智能識別相機全面分析處理實時畫面,識別出人臉后將「人臉圖像」轉變為「特徵數據」,這些特徵數據將每秒兆級的視頻資料轉化為千分之一的數據,再傳回中央系統。
炬眼識別相機、人證合一終端、人臉抓拍相機等,就是這些學會了思考的一種計算機的「眼睛」。
——邊緣計算不能脫離強大的雲端支撐。
雲從科技正在打通邊緣計算與後台計算數據平台,還要深度結合各行業業務。
當前端完成智能感知、人機交互、輔助決策后,交由雲端進行智能決策、數據挖掘、預測干預。
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確定雲從科技與百度、騰訊、科大訊飛,承擔國家「互聯網+」重大工程——「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任務。2018年1月,國家發改委再次確定雲從科技和公安部一所旗下的「北京中盾」承擔國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高準確度人臉識別系統產業化及應用項目」建設任務。
10月雲從科技將會在北京召開舉辦「國家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發佈會暨第二屆中國人工智能金融峰會」,雲端與邊緣計算的深度融合就此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