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都是百萬年薪機器學習專家?真的假的?

..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消息:近期,紐約時報記者卡德梅茨爆料了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AI 研究人員年薪百萬(哪怕是在 OpenAI 這樣的非營利機構里),個個都是人生贏家。那麼真實情況如何呢?CMU 的機器學習助理教授 Zachary Chase Lipton 發文自曝了真實情況,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編譯如下。

在馬斯克位於火星平原的星際動物保護區里,AI 超級英雄、新晉百萬富翁 Zachary Chase Lipton 正給袋鼠喂比特幣吃(誤)

Zachary Chase Lipton:在卡德梅茨爆料之後的幾小時內,我收到了不少電子郵件,父母的、朋友的、老同學的、女朋友的,這些郵件都在問「你看過這篇文章了嗎?」他們可能只想讓我知道去私企可以有多「人贏」,比如水晶香檳拿來洗澡,遊艇隨便挑,馬爾代夫買環礁?朋友圈裡那些同情我深受資本主義荼毒的「無產階級」則因為我沒有陷身紙醉金迷而對我另眼相看。

對於這群人,我一盆冷水毫不留情地潑了上去,今天必須給你們整的明明白白。

首先,在 OpenAI 一票 AI 人才中,只有一位「天選之人」拿到了超百萬刀的薪酬,那條(說 AI 研究人員年薪百萬)新聞妥妥的標題黨。再給各位介紹下這位「天選之人」Ilya Sutskever 的背景。一,他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 40 歲以下的 ML 研究員,由於天賦與機遇他發表過很多突破性論文,二,他還是研發總監。那麼各位憑良心講,一個價值 10 億美元的非營利性組織的領導拿百萬年薪很反常嗎?

另一個例子,我想提一下 Ian Goodfellow,他的年薪是 80 萬刀。這位的背景怎麼樣呢?他是世界上五位最著名的機器學習研究人員之一,他發明了生成式對抗網絡(GAN)並撰寫了最受歡迎的深度學習教科書,也並沒有拿到百萬年薪。現在你們還覺得「個個都是人贏」嗎?

至於其他的研究人員,他們的薪水的確很高,但遠沒有新聞中那麼瘋狂。一些有經驗的的大概 27.5-30 萬。我還認識一些在谷歌和臉書做研發人員的本科生,他們大概能掙 20 多萬。

綜上所述一個比較有名的 ML 研究員可以多掙點真的沒什麼問題。但是現在的 AI 求職市場過於火熱,可能的確存在泡沫。

「指數增長」的威力

接下來我再回顧一下薪資增長的歷史,對於不做 AI 的人來說,那感覺真的就是吃着火鍋唱着歌,突然就讓麻匪給劫了:),突然就上天了,給張圖各位感受一下。

AI 技術的指數增長(也可能是二次指數的,不過這都不重要)就是這麼令人抓狂。AI 相關的工作當然也就水漲船高。

先不談這些,讓我們回到那個懵懂的年紀懵逼的四月,當時我正考慮給紐約時報的那篇不負責任的報道寫封反駁信。突然就接到了一位大佬的電話——強生公司 CEO Alex Gorsky。他想和我聊一聊 AI。

強生公司也要 AI First

這真不是想聊就能聊的,溝通開始很艱難,首先我整個人是懵的——連強生都開始搞 AI 了?可能是看到我的不解,Gorsky 聊起強生也要 AI  First 的原因,比如,智能牙刷上的每根刷毛要如何決定轉動方向?如何設計一個可以自己決定精確的噴洒模式的智能嬰兒爽身粉瓶這些都是基礎的機器學習問題,所以他們需要找到新的機器學習解決方案

我聽完內心有了一絲波動。

那麼行業現狀如何呢?在強生看來,本來可以算作隊友的 IBM Waston 把全部預算都灑在了市場營銷上,而谷歌大腦根本就算不上大腦,就是「感知計算」罷了。強生表示:不是我針對誰,是時候讓各位見識一下什麼是真正的機器學習了 :)

如何在指數增長的世界裡定一個薪水

然後我們聊了聊薪酬。我很快意識到,現在做機器學習的實習生都可以拿到 8 位數的薪水。可現在 AI 行業薪酬畢竟還是指數增長的,以至於我們都沒辦法定一個確切的數字,搞不好我們聊天還沒結束呢,一開始講好的數字就不再吸引人了。

最後我們採用了一個新概念——錢山錢海系統(Squillion System of Currency)。由於固定的薪酬數字可能跟不上 AI 實時薪酬的變化,我們根據 SSC 把薪水定義為后通用人工智能奇點時代的全球財產的一部分。在長達幾分鐘的拉鋸戰之後,我們最終把價格定為 19 Squill 美刀(1 Squill 的具體數額豈是現在的計數系統可以衡量的)。

所以現在我已經正式放棄學術教職,入職強生,成為其第一位全球通用人工智能研發總監,歡迎各路 AI 人才加入我們部門。(微笑)

作者的免責聲明:關於這篇鼓勵加入一個假的 AI 組織的假文章可能導致的道德和法律問題,我已經詢問了幾個假律師的意見,他們沒人反對。

via approximatelycorrect.com,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編譯


想在手機閱讀更多電腦與科技資訊?下載【香港矽谷】Android應用
分享到Facebook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