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子處方平台將藥店改造成「微診所」,「微問診」讓你在家門口就能看病

..

眾所周知,患者有醫生開具的處方才能在藥店買到抗生素類處方葯。以前,對於處方葯的購買,患者只能到醫院門診找專業醫生面對面諮詢,才能拿到處方。「微問診」這類工具的出現,讓患者在藥店就能完成問診-拿處方-拿葯的全流程就診。

「微問診」由軟件+硬件兩部分構成,前者是連接患者和醫生的移動終端;後者為設在實體藥店的服務終端。一個完整的服務場景是,患者通過設在藥店的「微問診」服務終端,就可以得到醫生在線視頻診斷,並快速獲取電子處方,經由線上藥師審核通過後,即可在實體藥店買到所需的處方藥品。

患者在藥店問診

微問診創始人羅安告訴36氪,這種模式能惠及藥店、患者、醫生、政府四方。

對藥店來說,它能藉助微問診的平台和工具,經過在線問診等環節后,將醫藥產品直接銷售給患者,實現產品增收;對患者來說,可免於在醫院排隊挂號的繁雜手續,實現就醫便利、讓基層醫療服務觸手可及;醫生也能通過線上接診獲取診療費,增加收入來源;對政府來說,所有處方和藥品信息、銷售記錄都存儲在系統中,有助於加強藥品購銷管理,開展諸如打擊銷售回收藥品的專項檢查,確保用藥安全。

在獲客上,「微問診」仍採用傳統的地推方式。對此,羅安表示,雖然地推看似缺乏效率,但對於藥店這類服務對象已完全足夠,因為在電子處方生成和流轉的過程中會積累大量的患者數據,後者對藥店的採購決策以及市場營銷都具有重大參考意義,無形增加了」微問診「的服務黏性、縮減客戶流失率。

據羅安介紹,截止目前,已有20000餘台「微問診」的遠程醫療服務終端在全國各地藥店投放使用,覆蓋全國30個城市,組成了近萬名的醫生團隊(自聘有幾百人,其它來自合作醫院),累計服務人次累計超過4000萬患者,累計處方2000萬份,每天服務人次超過10萬,2017通過微問診實現的藥品GMV已超過10億人民幣,預計在2018年突破20億。

不過,涉及到處方用藥,易產生醫療糾紛方面的問題,為最大程度控制電子處方流轉可能帶來的風險,微問診針對每個環節都實施了監控。具體包括:要求所有醫生開具的電子處方附上電子簽名;為每位醫生購買醫療責任險;建立職業藥師團隊,在線對電子處方進行簽字審核;系統實時記錄醫生以及藥師的每個操作步驟,讓流程透明化。

盈利方面,微問診主要有四個渠道,藥店交付的服務費、終端的廣告價值變現、患者信息和處方信息所積累的大數據的價值變現,以及對葯企的推廣費。羅安還表示,結合目前中國45萬家藥店的市場存量來看,微問診還有足夠的盈利空間。

要了解的一個前情是,今年開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提到要進一步破除以葯養醫機制,推進醫藥分開。「門診患者可以自主選擇在醫療機構或零售藥店購葯,醫療機構不得限制門診患者憑處方到零售藥店購葯。」接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提到,應探索醫療機構處方信息、醫保結算信息與藥品零售消費信息互聯互通、實時共享。

以上利好無不表明,政府希望其次是通過醫保對接、處方信息互聯互通等方式提升患者在社會藥店或其他途徑的流暢度,對醫院藥房形成實質上的「分流」,真正掃清處方外流的障礙並釋放千億級的市場。「微問診」這類服務工具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據了解,目前全國實現電子處方流轉的藥店連總數的零頭都不到。對於「微問診」來說,現在也到了其佔領市場的關鍵節點。

創始人羅安表示,微問診現已正式啟動B輪融資,計劃融資3-5億元,用於醫生團隊建設以及市場擴張。據悉,成立於2014年的微問診曾獲得總計近1.5億元的天使、A、A+三輪融資,后兩輪由天圖資本領投。

團隊方面,創始人羅安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專業,曾任記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事業部總經理、飛博創(深圳)有限公司高級項目經理,以及成都三泰控股集團技術總監、副總經理。核心團隊合作超過10年,擁有10年以上金融行業、互聯網行業、醫療連鎖行業的從業經驗。

延伸閱讀:

處方外流的機遇:2018年規模將至1600億,零售藥店是最大受益者

我是36氪醫療作者頓雨婷,醫療大健康領域項目尋求報道請加微信562794102,煩請註明公司+職位+來意~


想在手機閱讀更多IT人物資訊?下載【香港矽谷】Android應用
分享到Facebook
技術平台: Nasthon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