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2014年的快智科技在初期推出了兩款面向泛C端群體的知識和信息管理工具,反響良好,並獲得了數百萬元的天使輪融資。不過面向泛C端用戶的產品雖然流量獲取比較容易,但是靠工具變現難度較高。快智科技作為一家主要靠工具本身來變現的公司,在產品規劃上進行了一定調整,即產品的目標客戶會更加垂直和收攏。快智科技這麼做的好處一方面是可以足夠專註,將產品打磨的更好,另一方面這些C端垂直用戶的背後都有潛在的B端需求,這個需求是可以實現規模化盈利的。
快智科技在經過了一定的市場調研后,於2017年初推出了一款面向1000萬中國高校學者和數萬家科研院所的學術成果管理平台——學術格子。
學術格子以上傳成果、管理成果、生成材料三大功能為核心,幫助學者簡化繁瑣的科研成果材料管理和整理工作。快智科技首席運營官王宇征告訴36氪,成果材料是用以說明學者、科研單位相關科研基礎、科研能力、科研資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單材料類型就有數十種,而且申報課題、職稱評審、定崗定編、項目結題、年終匯總等對每份材料和數據匯總的要求都不一樣,傳統依靠手工的材料搜索、篩選、排版等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而學術格子可以幫助用戶實現學術材料整理智能化、成果管理數字化,大大節省成果材料的整理和製作時間。舉個例子,一個副教授申報職稱需要將近年的成果匯總成申報支撐材料,傳統人工整理需要耗時數天乃至數周,而使用學術格子只需要5分鐘。不僅如此,後期學術格子在成果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還可以實現一系列的學術事務自動化,成為一個高頻應用。
而在B端,也就是學院管理層,則可以快速收集全院科研成果,匯總輸出科研報表,分析對比學科數據等。
不過在初次使用或是使用初期,用戶依然需要將現有的成果材料上傳到學術格子中,聽上去也是個不小的工作量。客戶經理張慧娟告訴36氪,為了優化用戶體驗,他們開發了包括論文檢索倒入、聯合作者導入共享、掃描OCR自動識別等導入功能,基本可以幫助用戶完成40%-60%的導入工作。
學術格子主要是靠收取B端產品年費盈利(C端未來有可能增加增值服務),B端客戶願意付費的初衷和C端客戶願意使用的初衷類似,方便向學院老師定期收取成果資料,並高效的申請先進學院、先進實驗室等。學術格子的B端目標客戶包括全國6萬多個二級學院、2萬多家科研院所,以及一些企業研發部門和研究院。整體年費市場規模可達50億元左右。
王宇征表示,他們之所以在這個細分行業有競爭優勢,主要有以下四方面。首先是可以準確梳理業務流程,並提取通用需求。這和團隊的學術背景以及先期大量的市場調研有關。二是有足夠好的C端用戶體驗設計。快智科技早先開發了多款成熟的C端產品,在產品體驗和效能方面有較強能力。三是有較強的大數據建設和人工智能算法開發能力,再加上訓練樣本質量較高(數據會被老師自我修正和確認),算法訓練結果更好。四是先發優勢,學術格子上線9個多月已有近50萬C端用戶,開通使用的B端用戶有140多家,逐漸形成口碑效應。
快智科技此前完成兩輪融資,資方包括英諾資本、水木清華基金、臻雲創投和飛圖創投等。 預期今年夏天開啟新一輪融資。創始人兼CEO田飛,11年互聯網產品經驗,連續創業者,設計學副教授,前諾基亞研究院交互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