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在於靈魂存在感,然而這就涉及到了哲學領域,無法在生活經驗中應驗。批評者會說人類是唯一製造並使用武器傷害同類的物種,事實如此,但這並不是論據。
還有人認為人的特別之處在於藝術創造,從蒙娜麗莎到泰姬陵,再到智人創造的畫作、以及人類優美的音樂和文章,都是無與倫比的。
然而,在機械人面前,果真如此?
聲樂設計師 Giuseppe Acito 用幾個樂高機械人組成 Toa Mata 樂隊 ,運行在 DIY 的電路板控制器上,然而通過 MIDI 音序器連上 iPad 應用。機械人用小木槌敲打觸摸屏和金屬表面,iPad 同時播放背景音樂。結果就是機械人和 iPad 完美配合,演奏出類似 Depeche Mode 和 Depeche Mode 曲風的音樂。
如果你認為樂高機械人太小而不具備代表性,那麼你可以看看 Chico MacMurtrie 的機器管弦樂隊以及藝術裝置 Chico MacMurtrie。這些人形機械人本身就是藝術品,是融化的金屬、電線、和樂器構成的雕塑藝術品。
機械人不僅僅會演奏音樂,還會寫作。Narrative Science 這類公司已經寫出算法,可將數字轉化為故事。這類算法進步神速——在足球比賽結束前就能總結整場比賽。
不過機械人的這些作品都由數據驅動,缺乏文學氣息,所以人類作家在深度報告和分析方面仍佔優勢,但這是暫時的。Narrative Science 預測其算法的寫出的文章遲早有一天會獲得普利策獎,而且在大約 15 年內,計算機將控制大約 90% 的新聞稿件。如果你還對機械人的能力表示懷疑,你可以看看《紐約時報》做的 測試 ,看看你能夠分辨出人類和機器的作品。
也許你認為這些嚴格意義上說並不能算是機械人的藝術作品。代碼是人類寫的,機械人樂手也是人類控制的。機械人並不能展示出藝術天分,因為藝術實際上並不源於機械人。對嗎?
機械人專家 Patrick Tresset 打造了可以用畫作描述出其眼中的世界的機械人。Paul 是 Tresset 設計的首款藝術機械人,並不斷升級。Paul IX 利用面部識別技術準確呈現一個物體的特徵,但是還不能完美還原模型,呈現出一種藝術自由美。
雖然將人與機器放在一塊,爭奪藝術大師的頭銜很有吸引力,但是最好的方式還是將人與人工智能結合,正如人們所說的:如果你不能打敗它們,那就加入它們吧。
文章來源:thedailybeast 由 TECH2IPO / 創見 陳剛編譯,首發於創見科技,轉載請註明出處。